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瑪麗.雪萊 - 科學怪人

這故事有濃濃的浪漫主義風格,其中描述的感情觸發表現出以下特質,直接發自內心且直截和激烈,而且完全沒有思想的開導。描寫上風格偏向壯闊的風景,難以接近的世外風光。如洶湧的激流、可怕的懸崖、無路的森林、大雷雨、海上風暴和一般來講無益的、破壞性的、凶猛暴烈的東西。故事稱讚強烈的熾情,不管是哪一類的,也不問它的社會後果如何。

故事開始以一個年輕人僱用一艄船去北極探險。主角寫到「我暢言自己內新的強烈感情,而且熱切地說出我會欣然捨棄我的財富、生命和一切希望,以促成探險的創舉。」就是對理想和熱情這類激情的歌頌。後來故事描寫出弗蘭肯斯坦對科學的追求還有熱情,並藉由弗蘭肯斯坦和老師的對話,作者提出對科學的看法。
「你在那些書本上所浪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虛擲了。」「你讓自己的記憶庫負荷了已被推翻的假說和無用的名稱。」
由「學者的野心似乎自限於消滅那些狂想(神秘主義尋找長生不死和力量),而我對科學的興趣主要建立在那些狂想上。」還有「天才所耗費的精力,無論是多麼的誤導,最後幾乎均對全人類有實質的利益。」指出或暗示後來弗蘭肯斯坦,會一無反顧的從事一個瘋狂的實驗,以結果來說他因為這瘋狂的想法而受盡痛苦。

科學怪人的悲嘆是屬於少年維特式的感嘆,善感和猛烈。高唱無知就是幸福,有點像盧梭在愛彌兒中,沉睡的理性的比喻。
「人類何苦吹噓自己擁有優於野蠻人的感受力。這不過讓自己對殘酷的事情體驗更深而已。假如人類的衝動僅限於饑、渴和慾念,那麼我們大概是近乎自由的。」
「我無法向你形容這些省思帶給我的痛苦,我試著屏除這些想法,但是傷感卻與知識俱增。但願我一直留在我原居住的樹林中,除了飢渴和冷熱以外一無所知,一無所覺。」
朗弗蘭肯斯坦的怪物並不像俗語中的那樣,是《不折不扣》的怪物。他最初也是個溫和善良的生靈,渴望著人間的溫柔和愛情;但是,在他打算得到一些人的愛時,因為他的醜陋倒激其那些人的恐懼,逼得他凶暴憤恨起來。這描述一點都不會不真實,科學怪人他一再被拒絕,被排斥。就像伯特博士提到的一個少年犯的,這個七歲男孩把另一個男孩弄到運河裏淹死。這孩子的理由是無論他一家人或他的同年輩的孩子們,對他全不表示愛。
若他們跟我在彼此的善意中共同生活,那麼我非但不會傷害他們,反而會對他們的接納報以感激的淚水,給予他們一切的助益。
上帝慈悲地將人照祂自己的形象製造得美麗迷人,可是我的外型卻是你的醜陋版,其相似處卻更可怕。撒旦也有他的夥伴,魔鬼朋友們欽佩他、鼓勵他,可是我卻孤獨和可憎。
後來那怪物激起弗蘭肯斯坦復仇的心情,科學怪人達到他的目的,一方面延長弗蘭肯斯坦的痛苦,並使他墮落(復仇心)。
你可以摧毀我的其他感情,但復仇之心永存—從今之後復仇將比光、熱或食物更可貴。
科學怪人最後的告白,帶有半諷刺性的自嘲意味,散發出浪漫主義的風格,善感性,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咆嘯,不問後果的熾情。一下的描述讓我激起同情心來。
他在創作完成後的所受的痛苦,不及我在行惡期間所承受之苦楚的百分之一。你以為克利佛的呻吟在我耳中有若仙樂?我的心對愛和憐憫是易感的,而當不幸的遭遇使它扭曲成邪惡和仇恨時,他在經歷這項暴力的轉變時期所承受的折磨不是你能想像的。
我曾孕育過榮耀和奉獻這類高遠的理想。但如今,罪行將我貶為最卑劣的動物。沒有一種罪行、仇恨、殘酷和悲慘,可以與我的相比。當我回顧自己可怕的罪惡事蹟時,我無法相信自己是原先那個曾經對善良之美和偉大充滿了崇高又超凡的憧憬之人。墮落天使變成了惡魔,然而,就算這個上帝與人類的敵人,在它寂寞淒涼的處境中,仍然有朋友和友誼;而我卻是孤獨的。
我將消失,而我將不再感受到此刻我所趕覺得一切。這一切灼烈的悲苦即將化為烏有。我將以勝利之姿登上我的火葬台,在火焰熾燒的煎熬中狂歡大喜。

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喬斯坦.賈德 - 紙牌的秘密

這本書如果以給青少年看得勵志和成長書的角度來說,我覺得寫得不錯。但如果以一本哲學書來看,我就很有意見了。這本書在哲學討論上非常武斷,這陳述哲學觀的時候,一副發現真正的「真理」的樣子,且這條才是正確的口氣。就有如伯蘭特.羅素對蘇格拉底的評論一樣:「蘇格拉底是在運用理智來證明他所喜歡的那些結論,而不是把理智運用於對於知識的無私追求。」

故事中雙線故事的方式進行,以小圓麵包書和主角漢斯的旅程,相輔相成的敘述,並製造出書本的預言和漢斯的遭遇的吻合性,故事巧妙的帶出作者要得哲學論述,有很多麵包書和現實的對照。帶出究竟人一生是否有注定的命運,還是只是一些的巧合。又以佛洛德的紙牌遊戲,暗示現實的人生。在紙牌中,小丑不屬於排組,被屏棄在外,但卻能看清事實。不知是因為被屏棄在外所以看清事實,還是看清事實所以覺得孤立。另一方面可看成諷刺看清事實的是丑角,沉溺在其中的為其他人。父親為一個小丑,常常能看清這個世界,並發表一些深刻的哲學言談,並用彩虹汽水跟酒精的聯想,還有小丑戒除彩虹汽水(酒精),才能看清事實。另一方面,以撲克牌人,暗示一般人就像喝太多彩虹汽水,對萬事萬物過度接觸後麻痺。故事在聯想、暗喻、隱喻的方面都做的不錯,漂亮的將書本的故事和現實融合,並毫無痕跡的加上哲學的部份。故事另一方面一直強調和暗示相信就有力量,如佛洛德創造出紙牌,這也出現在「小飛俠彼得潘」的故事,還有「說不完的故事」中。藉由想像中的小丑的永恆對照到夢幻島,只要想像力和相信存在,這些樂園可以達到永恆。

以下是我對故事哲學問題的回應和看法,
「如果真有上帝,而這個上帝創造了我們,那麼她一定會把我們看成虛假的東西。因為我們不去問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問題——萬物從何而來。」
這根本就是以人的觀點來看事物,第一:我大可認為,如果有一個上帝存在,並有智慧造出人類這種複雜的生物的話,牠一定會體諒這生物大腦大部分只會想到生存,而非「萬物從何而來」。第二:大部分的動植物都不會去思考生命的意義,還有「萬物從何而來」,所以動植物都被上帝看成虛假的。第三:我們對亞當和夏娃的故事做一些延伸的詮釋的話,他們被趕出伊甸園不是因為違抗神而是得到了智慧,人類是唯一必須承受心靈放逐之苦的!
「一般人對火星人和飛碟深感興趣,但對時時刻刻在我們眼前展現的人世奧秘,卻視若無睹。」「我覺得不可思議,人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汲汲營營,卻從不問一問:我們到底是誰?我們究竟來自何方?地球上的生命,你怎能視若無睹或視為理所當然?」
這問題的答案我認為是,大腦是求生存的工具,不是用來理解這個世界的。人類以好奇心探索這個世界的目的,在於了解如何在這世界中生存,不是去了解它。用訊息理論的觀點來看,一成不變和大量出現的東西含得訊息量是少的,有很多不同的訊息量才多。
「宇宙間事事物物都有個目的。你會發現,在所有星星和宇宙背後,都存在著某種意圖和目的。」
這明顯的是目的論的結果,但對存在主義來說,『存在先於本質』: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體外的靈魂。對目的論的哲學家來說,星星宇宙背後,存在著一種正義、動機或是意志,所以他們運行固定的軌道,遵循特定的物理法則。但如果以達爾文天擇延伸來解釋的話,我們之所以看到天體尋固定的軌道和特定的規律,並不是天體本身想要這樣,而是因為只有這樣的才能生存,並構成規律的結果。以一個行星的衛星來說,如果不以那速度,不是不是墜落到行星上,就是脫離了行星,你看到的規律是篩選後的結果。
「如果我們的頭腦非常簡單,簡單到我們可以理解它,那麼,我們就會變得非常愚笨,愚笨到我們無法理解我們的大腦。」
但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大腦主要目的不是理解自己,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形,如果大腦天生就為了這兒製造,那就像一個專門分析程式碼的程式,是可以分析自己的程式碼的。
「我們人類真是奇怪的東西,在很多方面非常聰明——連太空和原子都探究了——對自己卻瞭解不深。」
這一點都不奇怪,因為在生物、人文和社會學前面,物理學算是個簡單的學科。有位諾貝爾物理學家說過,所幸每個原子都是一樣的。只是「瞭解自己」只是看起來簡單,且是共同的經驗,科學是特殊的經驗。大眾人文學通常都不是對的,還未發現的真理通常不是直覺性的(牛頓力學)。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艾琳.凱恩 - 動物之神

這本前面真的蠻無聊的,故事因為姊姊諾娜結婚後,離開家裡,女主角艾莉絲因而孤獨,並要幫助父親喬農場的事情,故事一開始幾乎都算是鋪成,故事前面三分之一不算太有趣,算是帶出角色跟情境,像是熙拉來馬場學馬,佩蒂.茱將馬寄養在馬場, 將在馬場上的人際關係和性格帶出來。

故事中後段在艾莉絲騎著寶貝奪得冠軍後,故事開始有趣起來,先是姊姊諾娜回來,到佩蒂撞傷臉,戴瑪老師走了,後來艾莉絲自暴自棄,在馬廄的爭執,到父親打馬,馬跌斷腿,然後傑瑞安樂死那匹馬的橋段式我最喜歡的。之後傑瑞就離開諾娜,只後的故事算是交代一些個人的出路來

故事中所有人都有她們的悲傷和痛苦,熙拉看似要什麼有什麼,但是她在學校被人排擠,且她父母的關係並不如她所想像的,奧斯曼先生其實有外遇,且家中的錢大部分來自奧斯曼太太的娘家。父親喬要經營馬場,諾娜的離開後,面臨困境,後來負債,必須要開校車來補貼家用。諾娜回來後,變得懶洋洋的,且回來後她心愛的馬帽帽已經賣給別人了。傑瑞為諾娜放棄牛仔競技,最後還是離開了諾娜。諾娜因為死了一個夥伴後,恐懼失去傑瑞,要他放棄他心愛的牛仔生活,也曾說過沒有他她會死。在傑瑞殺死小馬後,厭惡到無法在一起,最後分手。母親瑪莉安因為無法忍受馬場的生活跟喬殺死她的貓,得到憂鬱症一直在樓上的房間無法下樓。戴瑪老師看似理智、聰明,但他為某事情而酗酒。故事中的人似乎都有他們的苦難和痛苦,在裡面艾莉絲因為覺得沒有人愛,所以千方百計的想得到別人的愛,母親因為憂鬱症沒有愛她,父親似乎只關心馬場的事,姊姊走了,在學校又沒有特別的朋友。她編織謊言欺騙戴瑪老師騙取他的愛,就有如艾莉絲的感想:「我任由自己岔入應屬於她的道路,藉由謊言步入她的記憶,竊取她沒有擁有過的人生。我進入根本不是為我準備的世界,如今這個世界毀了。」最後一切得到的後來又歸於無。故事對每個人的苦難有一些描寫,也描寫出貧窮和牧場工作的辛苦,生計壓在身上的痛苦,還有其中的辛酸。就像盧梭說得:「窮人的痛苦常常是他們自以沒有選擇權,但富人的卻不是。」

艾莉絲跟諾娜的爭吵,艾莉絲認為:「爹地對妳好好,好像妳擁有太陽,你一輩子想要的都得到了。」艾莉絲卻不知道父親存錢想要讓她上大學。有些家庭會出現這情形,有能力的得到較少的關愛,因為父母認為沒能力的那個需要較多的幫忙。有能力的那個嫉妒父母都愛沒能力的那個,沒能力的那個又認為父母愛得是有能力的那個(因為稱讚和誇耀)。

諾娜跟傑瑞之間的互動也算有趣,她們白天不斷吵架,但是晚上又感情很好。他們彼此之間相愛,卻又不說出口,反而耍脾氣傷害對方。有點像咆嘯山莊的希茲克利夫和凱薩琳的感覺,相愛的人卻無法善待對方,反而互相傷害。希茲克利夫和傑瑞都是沉默和專情的人,凱薩琳跟諾娜都算是美麗的女孩,也都有驕縱和易怒的特質。諾娜時常任性並要傑瑞認同,但是傑瑞沉默和理性的部份常否決她,當然從故事來看,真正的原因是諾娜(瑪莉安也一樣)無法過牧場的生活,她或許是個牧場的明星,卻因為對動物的愛而無法經營下去,傑瑞做了個不算錯的決定(殺死小馬),卻造成無法癒合的鴻溝。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丹.艾瑞利 - 誰說人是理性的

這本是一本行為經濟學的書,作者嘗試從人類的行為模式來闡述一些人類消費時的不理性,人類不理性和會互相影響的特質,違背了古典經濟學得一些假設。當我們了解了自己的不理性後,才有機會對抗和改進這些。
  1. 是一般人很難對事物有一個絕對價值的概念,大部分的時候通過比較才能做決定。因此一些商業行為就會使用誘餌效應,如一份報紙A為50元,他的電子版本為25元,如果買電子+報紙為55元,這是選擇一和二就是三的誘餌,經過比較後你會發現好像三很划算。
  2. 按經濟學理論,我們是根據我們的根本價值觀下決策。我們的價值觀又被銘印(第一印象)給大大影響,一個習慣花50元買巧克力的人,覺得40元的巧克力便宜,但是習慣花30元的則覺得貴。如蘇格拉底說:「未經反省的生命不值得活,或許我們該清點一下自己生命中的銘印(imprint)和起錨點。」
  3. 貿易互惠基於一個假設:所有市場參與者都知道自己所擁有事物的價值,也清楚他們想要從交易中得到價值多少的東西。由1和2來看這個假設沒什麼用。
  4. 為何免費的東西如此有吸引力,因為我們選擇免費的東西時,沒有可見的可能損失(他不花一毛錢)。(損失趨避 - aversion to loss)
  5. 當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相衝突時,社會規範會退場,而且久久不會再出現。
  6. 也許沒有「完全整合一致的人類」,我們可能是由多個自我組合而成。說得更明白為,我們會因為處在不同的情緒下,而改變對一件事物的看法和價值。由認知神經學來看,意識沒有想像中有那麼多的主宰力量,意識有時是潛意識(情感)的奴隸,大腦比你先知道!
  7. 我們喜愛某個觀點的程度可能超過合理範圍,我們重視他的程度可能超過其價值。我們很難拋開它,因為我們受不了失去它的感覺。損失趨避是人性中非常古老的部份,甚至可能比人類的歷史還要長遠,在演化和天擇中,掠奪者和被掠奪者的代價常常不對等,以獵豹來說他只是餓一次肚子,但對兔子來說卻是失去生存。因為損失趨避的關係,虛擬所有權也就是事先試用,會讓人有擁有的感覺,在損失驅避的驅使下,會讓人難以割捨。這也為何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的原因。
  8. 在小說《飄》裏,當白瑞德要離開郝思嘉時。求他不要走,她說:「我該何去何從?我如何是好?」再也受不了郝思嘉的白瑞德最後說:「親愛的,老實說,我不在乎。」它可以提醒我們所有人:我們應該關上一些該關的門(選擇),不管是小門還是大門,而不是花費心力而疲於奔命的去維持這些門的敞開。
  9. 人類不自覺的受到潛意識的影響,且在無法意識到受影響的情形下影響最大,有個心理實驗,先在受試者沒有預期下,讓她們聽或是用兩種不同辭的句子造句,在進入第二個試驗時,發現主持人正對一名還不太了解如何進行受試者解釋練習內容時,打斷對話的時間會因為之前使用造句的字眼而有不同。使用跟急躁有關的字眼的人會比較快,沒有的會比較慢。另一各就是在聽過有關老的字眼時,走過通道的時間較久。
  10. 如果我們不可能排除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先於經驗的知識,或許至少可以意識到我們都存有偏見。
  11. 很多醫療實驗發現,安慰劑會有功效,對藥物來說常會發生貴的比較有用的情形。這是預期心理造成的,如果我們能夠反省事物的價值,可以避免預期心理。
    現在假設有各醫生即使萬般不情願,還是進行一項明知只有安慰劑效用,卻對某些病人有幫助的療法。它應該主動積極地進行這項治療嗎?畢竟醫生對治療方式的熱誠與否,會對其效用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我們明白人們對藥品、化妝品等產品的知覺價值,會變成真實價值。如果人們真的從一項過度吹捧的產品得到更多的滿足,行銷人員只不過是「賣牛排,也賣牛排的斯斯聲」,何過之有呢?
  12. 榮譽感、信仰和罪惡感會讓人誠實。但是當專業不再那麼專業時,有些東西就遺漏了,嚴格的專業被彈性「個人判斷」「商業邏輯」「財富的追求」所取代,專業不再是榮譽的象徵,隨之消失的便是倫理與價值的根本,而這正是建立專業的根基。
  13. 使用現金可以讓我們更誠實,要是將現金改為非貨幣的流通工具,謊報的題數從2.7題到5.9題。

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艾芙烈.葉利尼克 - 鋼琴教師

這本書我有點失望,我期望作者能帶領我窺探黑暗的深淵,結果作者在淫穢跟變態描述到一定程度後,就停止了,沒有更進一步的描寫。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很多比喻和暗示上是我以前沒見過得,尤其是關於色性、自虐和淫穢的描寫上面。再來就是艾莉卡跟她母親的不健康的關係,不論是母親的佔有,希望藉由愛利卡的成就所得到的安慰和虛榮,還有艾莉卡對母親的反抗跟屈從,有著深刻的描寫。再來就是關於禁慾教育跟精英教育艾莉卡身上的影響,和她因此延伸出來的行為模式,也有著有趣的描寫。

故事開始藉由各個事件,角度還有時間來讓讀者對,艾莉卡跟柯赫太太有一些認識。一開是談到音樂家,裡面作者提出艾莉卡這個角色對音樂的看法,詮釋也是一種創造形式。若將演奏比喻成一鍋濃湯,演奏者總是用自己的、純屬個人的東西來調味,他會扎出新血滴進濃湯。然而,詮釋者必須服從作品的原創者。並描述在艾莉卡無法成為成功鋼琴師後,她只能改當教職,在這情形下的內心和性格,「假如教師有心,她的學生沒一個能成功。沒一個後輩能從艾莉卡的班上崛起,或者是意外的踏上鋼琴家的成功之路。既然你沒能登峰造極,那為什麼要讓別人上去?且還是你一手養成的?」描寫她的嫉妒,接者描寫艾莉卡的成長,在母親的嚴密監視還有虛榮的期望下,她被灌輸優於他人的想好,和藝術家的孤獨,也就是「攀上巔峰便能享譽國際,不過大多數的人無能登頂。那兒冷風呼嘯,藝術家很是寂寞,也認清了自己的孤獨。」

接著不斷以各種比喻和看法來描寫一般大眾,不斷地加深讀者對柯赫女士對艾莉卡洗腦的印象。談到艾莉卡的一些想法,「有草根性的人大力推崇平庸。他們讚揚它,說其中大有價值。他們想是自己很強壯,因為他們是多數。中間階級沒有恐怖,沒有焦慮。他們抱在一起,沉溺於溫暖的幻象。」還有「一般大眾要的是痛苦與一堆激情,因此每個作曲家該做的就是替他們受罪,有所體驗,然後小心記下來。他們要得是叫喊和尖號,不然他們就會一直叫喊尖號。」母親對女兒的寵愛跟獨占,和讓她覺得她優於其他人的作法,禁止接近異性的禁慾主義,導致了無法挽回的後果。「她」天真無邪的心隨著年齡的成長,變化成毀滅的貪慾,一種想滅絕的欲望。作者以這些交代了艾莉卡的個性和生活,給讀者一個艾莉卡是誰的詳細影像。

後來艾莉卡對母親的反抗,還有對痛苦跟情色的渴望的描寫。在艾莉卡因為學生看裸女,而被斥責的那段,故事中突然聯想情色電影,裡面很多對我來說新奇的色情比喻,最後以「就算膽子最大的馴獸師也不敢夢想叫花豹或母獅帶著小提琴出場。人類的想像力的極限,就是大熊騎腳踏車。」結束這段,暗示母親對艾莉卡的音樂期待和訓練,也暗示艾莉卡學生的父母,在做一種愚蠢的事情。風化區的描寫,帶出艾莉卡反抗,並描寫了賽馬和土耳其人和斯拉夫人觀賞的色情脫衣秀。艾莉卡的生命一成不變,母親提倡,生命中越少變化越好。

可是克列默先生讓這不變得世界從新開始動起來,艾莉卡想從母親的支配下走出來,找到另一個人來服從。在一次在小學的排演中,艾莉卡在小學廁所跟克列默先生的一來一往,他們互相爭奪支配權的第一戰。但艾莉卡急進的一封信毀了他們的關係,在知道艾莉卡要他虐待她後,他覺得,她應該離城而去,如此他年輕、新鮮的鼻孔,才不必在繼續忍受這獨特、教人反胃的騷臭,動物腐爛時發出的臭味。後來克列默在找不到動物發洩後,毒打了艾莉卡一頓後,就在也不對她感興趣了,結果來說艾莉卡在爭奪支配權上失敗了。

諾貝爾文學獎的評語是「她用超凡的語言以及在小說中表現出的音樂動感,顯示了社會的荒謬事情。」仔細想想,維也納的公車那段,賽馬,土耳其人觀賞的脫衣秀,公園上演的野合,跟殺害動物等,的確算是荒謬的事情。但我比較有印象是故事在情色性慾的描寫和音樂的比喻,在音樂方面:『有位「女博士」,她一直試著探索莫札特「安魂曲」的終極秘密,她仍茫然無所進展,因為他的作品淵博難窺,超出我等理解範圍:女博士將它稱作音樂史上最輝煌的代表作。有些事物,不管你耗費多大的心血,都無法一探究竟。又有什麼好解釋的?何況這類作品不屬於塵世,根本就是無可言說的。偉大的詩歌亦然,人不應該嘗試去分析的。』和「艾莉卡揶揄說,他可能沒看過極險的峭壁、極深的深谷,以及咆嘯的溪流砸打過夾岸的石壁,或者是新村湖般的壯麗景色。舒伯特表達的是如此激烈的對比,不喝下午茶的溫和情緒。」在性慾方面,有艾莉卡在公園偷窺後來失禁,土耳其人和斯拉夫人觀賞的脫衣秀,跟最後面克列默想找動物發洩的部份。

詹姆斯.馬修.巴利 - 彼得潘

從以前就一直聽說過彼得潘跟夢幻島的故事,直到現在才真的讀過它。這是一本童書,加上我讀得時候已經而立之年了,我很難將自己的心情和感覺調整到這本書的波長上。這本書我得得很像床邊故事書,筆觸像是對讀者(兒童)說一個故事,故事一開始從達令太太一家人說起,然後暗示說每個小孩心中都有一個夢幻島(Neverland),在彼得潘不小心將影子留在溫蒂家後,在一個夜晚彼得潘來取走他的影子,卻發現無法將影子黏回身上,溫蒂看到後就幫她縫了起來,後來彼得潘就帶溫蒂姐弟去夢幻島。
故事其實沒有特別好說得,大概談一下設定和概念好了。像夢幻島上有三個勢力。海盜、紅番土人和小男孩們,首領依序為虎克船長、老虎莉莉和彼得潘。虎克船長的鐵鉤是因為手被彼得潘砍斷丟給時鐘鱷魚,小男孩們住在從樹洞通往的地底下,彼得潘喜歡有趣的事,且幾乎記不住東西。小精靈只要人們相信就有力量。故事最後在小男孩跟溫蒂被綁後,彼得潘去救她們,並將海盜們幾乎殺光了,最後虎克船長跟彼得潘單挑打輸後,跳像時鐘鱷魚後不知去向。故事不斷地描述彼得潘的天真和好玩,還有不想長大,跟長大後因為失去夢想,而無法看見那些事物,跟飛行。故事最終以溫蒂長大然後彼得潘這時來拜訪她,希望跟她去夢幻島玩,但是溫蒂已經無法飛翔了。最後溫蒂的女兒珍跟彼得潘去,然後是孫女,一代接一代,但彼得潘還是永恆的男孩。
這類相信夢幻就能成真的的故事來說,我比較推薦「說不完的故事」。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奈波爾 - 浮生

故事以威利.詹德蘭的父親口講述他的故事開始,說明他為何成為現在的處境,威利.詹德蘭年輕的時候想掙脫傳統,做一個勇敢的事情,驅使他對下層社會的大學女同學交談,後來他發現他身限其中,他發現他的行為不過是一時之勇,不是勇氣的表現。他提到「兩人的關係現在在鎮上以眾所皆知,已經一天比一天確定,我則一日比一日正以她為恥。」作者描述了種性制度下,某些上層種性的心理想法,威利的父親跟那女人(後來成為妻子)在一起後,發現心中升起一股不齒,「這種不齒(像所有我們那種姓的每個人一樣)隨時都在,這小小的不快樂之感永遠都棲息在我心靈的背後,猶如某種不可治癒的疾病,破壞了我所有的時光。」在另一方面作者也描寫了下層社會的權力慾跟暴發戶心態。這段結束時,父親的自白得到威利的回答是我看不起你,後來卻呼應和諷刺了威利的行徑。

威利生來有一個奇怪的自尊,故事中虛構的是他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在印度時他父親就對這事感到驚訝。後來到了英國後,他隱瞞自己的過去,裝作在印度是個高貴的人,這行為有點像星界中的費布那修男爵,努力排除自己不好過去建立的自尊。後來威利打算出版一本書,編輯看了說:「威利,我感興趣的是,你並不想寫真實的事實。我花了不少時間聽這些乖張的角色說話,心裡感覺到作者有秘密。他在隱藏。」後來他在英國過得不好,跟著一個讀者(後來成為他的妻子)一起到非洲了。作者提到另一種閱讀的迷思「我們看這本書、看那本書,告訴自己我們喜歡它。但是,他們叫我們看得書統統都是為了別人寫得,我們總是處在別人的房子裡。」

在威利搬到非洲後,威利也表現出一種歧視的態度,在非洲呈現出英國人(白人)>混血>當地非洲人,刻劃了非洲社會的衝突、階級和不同社會之間的看法。像是次等葡萄牙人的生活,工頭階級的生活,還有當地狂熱的性生活。對非洲人來說,非洲人不怕次等葡萄牙人(非當地非洲人),但他們互相害怕。每個人都可以去找巫師,這表示就連最卑微的人都有權力(靈魂人的平等)。而次等非洲人跟一個落魄白人的社交活動,呈現了「我們看到的事他們選擇給我們看的,我們每次看的都是那個人的側面。他們變得像我們在學校演戲時的人,每個人都有一個角色。」

在非洲經歷了十多年後,威利跟她妻子的熱情已經消散,後來在新聞上發現「當那群年輕人在表白他們是誰,為此甘冒一切危險。我卻一直在隱藏自己。我什麼險也沒冒。而現在,我人生中最好的部份已經過去了。」最後去跟她妹妹住在一起,倒此故事結束。這本書收尾後,你發現他的風格就有如故事中的一段話:「故事要有頭有尾,有中間。但實際上,如果你想一想,就會知道生活並非如此。生活並沒有明確的開始和結尾。生活是不斷的進行。你應當從中間開始,從中間結束,而一切就在其中。」威利的半生幾乎是虛度而過,他以前不齒他父親,他卻自己歧視別人,他跟他父親一樣也沒有冒什麼險。故事在種族歧視上和半貴族的生活描寫的不錯,也描寫了一種陰暗、灰色的生活。

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史諾 - 兩種文化

史諾口中的兩種文化,為自然科學文化跟人文文化。在他的觀察中,兩種文化開始對立不互相交談。另一方面就是學科的專業化,懂科學的沒有人文素養,有人文素養的,卻不懂科學。它希望知識份子能夠跨越兩種領域,如此才能對真實世界產生清晰的看法,而不是透過某種意識形態和宗教教條的有色眼鏡觀看事物,或是受至於滿足立即需求的短視行為。

兩邊的衝突不只是學科上的衝突,也牽涉到社會地位,和價值觀。以其中一場衝突做例子,人文側的代表為【阿諾德】,阿諾德的父親是拉格比(Rugby)當地中學最負名聲的校長,他深研古典與英國文學,後來甚至被視為牛津大學的精神象徵。另一邊為赫胥黎,它出身低微,他在職業學校教書,他說代表的事傳統特權和權力核心以外的一股力量。阿諾德堅持自然科學的訓練,或許可以培養出實用而有價值的專家,但絕對無法培養出有「教養」的人,在這方面文學——特別是古典文學——仍舊是無法取代的。並且認為提倡把決策的過程化約為可計算的事物,所帶來的負面效果,比起自滿於低水準可科技或統計知識,可要嚴重多了。史諾認為科學家的血液裡有「未來」,傳統文化的反應卻希望「未來」不存在(美麗新世界)。真正掌控西方世界的還是傳統文化,並沒有因為科學的出現而有明顯的衰微的現象。且發現數學優等競試除了一點以外從這方面來說都很完美:為了考試所作的訓練,毫無智識價值可言。

史諾也談到傳統文學作家,對工業革命的錯誤觀念,它提到「真正擁有想像力和同情心的一流作家,即使看到了醜陋的後街和冒著黑煙的煙囪等這些必然的代價,也應該能夠看到這場革命將帶給窮人未來生活的希望。」他祖父無法諒解社會對他的祖先所作過的或沒做過的一些事,也不諒解社會未能使這些祖先的生活成為傳奇。在十八世紀中期和末葉當農人,可不是一件有趣的事。自負傲慢的我們,只要想到這個時代,滿腦子就只有啟蒙時代跟珍.奧斯丁。「物質生活的提昇不那麼重要」的這種看法,對英國人而言,很好也很優雅。你如果真的心甘情願,不需要吃太多的食物,寧願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孩子夭折,也不屑知識帶來的好處,就算自己減少二十歲的壽命也不在乎,我當然欽佩你這種美學式的遁隱。帶你沒有權力去強迫那些沒有自由選擇能力的其他人,跟你作相同的選擇。如果每個人能夠自由選擇的話,沒有人會選擇出生在過去的社會裡,除非他確定自己或投胎到有錢人家,吃得好,穿得暖,或是他真能坦然面對自己孩子相繼死去的打擊。

史諾在答辯的部份說到,「辯論給我們心靈上的滿足感,遠勝過思考所帶來的,但辯論卻剝奪了我們接近真理的機會。」但我認為好的辯論可以讓一個想法更加的精純,更快速的接近真理。在科技的發展中,遠大的志向和投入科學的熱情(天使)跟辯論(惡魔)一樣重要,好的論戰可以提昇彼此,如果愛因斯坦沒跟哥本哈根派辯論,他們的量子理論也無法如此快速的發展。史諾在這些辯論中發現,「如果硬是要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像是偏要用別人難以理解的言詞說明司空見慣的事物,就必有問題。」並且觀察到「怎樣才算是文化人?」巧合的是,我們思考這個問題的答案,總是指向我們文明的發展方向。當我們閱讀各種出版品的時候,我們的想像力可以是無遠弗屆,但我們的信念卻常常是狹隘的。如果我們建構一個信仰架構,把一切不符合這個信仰架構的東西都排除掉,我們只會使自己更平庸。以杜斯妥也夫斯基來說:他反對任何形式任何時期的解放;他是貴族政體的狂熱擁護者。他也熱烈的想要改善一般民眾的生活(一個前提是,人民要熱愛他所受的苦,因為他們因受苦而高貴)。即使你不同意他的哲學觀,或他是錯的,但大部份讀者給他的不是冷眼旁觀的稱讚,而是暖暖的敬意。

隆那.萊特 - 失控的進步

「失控的進步」,是以過去的一些文明的過度發展最後導致那個文明的沒落。人類的進步,導致大自然承受不了,最後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故事一開始以高更:「我是誰?我從何來?我該往那走?」帶出這本書會由論述人類現在、過去,並指出未來的方向。

在我是誰方面,作者認為「人類對進步的信仰已經強化成一種意識形態、一種信仰、一種神話。」並提到神話的性質為「神話是對過去的總結,無論這過去是實是虛,它呈現的模式強化了一個文化最深層的價值與理想……神話是如此意含飽滿,成為我們生與死得憑藉。神話是文化藉以遊走於時間中的地圖。」在藉由種族過去的歷史跟演化論的觀點,從克羅馬儂人跟尼安德塔人的生存競爭中發現,如果尼安德塔人是現在人的一支或亞種,我們必須承認,尼安德塔人的滅絕是第一起人類種族大屠殺。追本溯源,我們是百萬年前殘酷勝利下的子孫,祖先的罪惡,在我們的基因中埋藏了一再屠殺的傾向。
接下來作者定義文明和文化為何,並探討文明跟道德進度之間的關係。「羅馬競技場、阿茲特刻得獻祭、宗教法庭的火刑、納粹的死亡集中營」,這一些都是高度文明的傑作。站在大競技場和集中營的大門前,我們不得不放棄將文明視為道德進步的見證。但文明發展是必定的趨勢,那些不喜歡文明,迫不期待地想目睹傲慢文明倒栽蔥的人,應該要謹記,再也沒有其他方法能支持我們目前人口數和生活狀態。

後來由四個例子來說明文明衰敗的原因,共同點就是將地力用盡,又頑固不肯變通,加上對榮耀或某些事物的狂熱。以復活島來說,復活島的人們在島上繁榮時期,開始爭相競爭建立巨大的石像,直到「掩蔽處在這片吐地上完全消失,只剩下這些石化祖先們所投下的僵硬影子,這些祖先更受島民崇愛了,因為這些石雕另他們覺得自己並不孤單。」後來島上的文明就衰亡了。我們無法得知那些索求無度的摩艾(moai)究竟對人們做了什麼承諾,但與外來世界的接觸可能揭穿了石像崇拜的幻覺,原本的強烈信仰遂備至換成同等不可抗拒的醒悟。之後摩艾一個一個被推倒。

蘇美文明衰亡是因為土地失去生命力,更根本的原因是鹽,當人們將水引到乾旱的土地,水分大幅度蒸發後,留下的只有鹽巴。這時除非有良好的排水系統,土地能長期休耕,並有足夠的雨水來沖刷土壤,否則灌溉計畫在為未來的鹽田鋪路。但在這情形下,他們並沒有思考解救的方法,堅守根深蒂固的信仰與習俗,搶劫未來以支付眼前的開銷,並將最後的自然資源不計後果地耗費在對無盡財富與榮耀的狂熱中。

羅馬跟馬雅文明的原因也類似,都是地力耗盡,人民又在良田上蓋房子跟舖路,導致必須是開墾荒田。加上權力金字塔導致的資源集中在塔頂,又人們對資源重新分配的厭惡,正摧毀著文明,從貧民窟一直廝殺到熱帶武林。後來就有如克羅斯比說的:「大地之母總是會伸手拯救一個遭人口過剩侵襲的社會,但他的援助手段從不手軟。」在文明沒落後,仔細觀察地力的緩緩回復、思考著它所代表的未來希望,這些人可能會同意小說家卡夫卡所說:「這裡有希望;但這希望不屬於我們。」

作者在最後一部分工具的反叛中,以一些反對工業革命,科技革命還有一些反烏托邦的作品,來說明工具的反叛,以其中一個例子來說好了。在瑪格麗特.愛特伍的反烏托邦小說《末世男女》中,在未來文明崩壞後,有個角色問:「就一個物種來說,我們將因抱持希望而註定滅亡嗎?」作者完全只提到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壞處,但這些都只是他的副作用,「即使看到了醜陋的後街和冒著黑煙的煙囪等這些必然的代價,也應該能夠看到這場革命將帶給窮人未來生活的希望。」別忘了這些革命餵飽了更多的人,減少了中下層階級孩子夭折的機率。的確人本性是看短期利益的,演化就是如此,但文化這個強有力的東西,可以幫助我們抗拒本能,看得更遠,並為長期打算。

以下算是筆記:
中國與埃及文明之所以特別長壽,是因為大自然透過風和水,從別處為他們送來額外豐富的表土為輔助(尼羅河氾濫平原和黃河的風成黃土)。
近百年來人口激增的因素,在初期是因為新大陸的征服,完全開發卻全然缺乏保護的大陸突然落入歐洲手中時,他們便成為最大的津貼輔助者。
藉由傳染病,歐洲征服了新大陸。歐洲人不是在此找到一片無人野地,他們創造了無人野地。
馬克斯:在財務上阿茲特克和印加的黃金是工業革命起始點。
世界上多數的起義暴動事件是受到「貧困匱乏」的刺激;美洲的反叛卻是受到富足的激勵、受到印地安人的土地與典範的啟示。
John Steinbeck曾經說過社會主義無法在美國生根,因為窮人並不認為自己是受到剝削的無產階級,而是一時處於窘境的百萬富翁。
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都是物質主義的烏托邦。資本主義堅持經濟沒有極限,因此不需要分享。過去這場遊戲中只有窮人是輸家,如今卻是地球。
相較於飢荒、疾病或氣候變遷,恐怖主義只是過小型的威脅。其次,我們卻透過治標而非治本的方式來阻止恐怖主義。暴力是不公義、貧窮、不平等和其他暴力的產物。當然,狂熱份子並不會因為肚子飽了和得到公平的聽證機會,就停止行動;但變成狂熱份子的人數卻可因此大幅降低。

薩德 - 臥房裡的哲學

這本書讓我有點失望,WiKi上說這部是薩德侯爵最有名氣的作品之一。書評用「讀薩德的書,是要冒險的!」,還有波特萊爾(Baudelaire)說:「欲對邪惡有所瞭解,必得重訪薩德。」我期待的薩德侯爵帶領我探究人性的黑暗深處,結果卻是失望。薩德這本書的罪惡在我眼中都太刻意和平板,劇中的女性角色和大部分的配角只不過是個罪惡的容器,只是為了作者將罪惡放入其中。在這些角色我不覺得有太多真實的人性,只是為了作惡而作惡。

薩德爵士生長經歷了啟蒙主義到浪漫主義,目睹了法國大革命和法國共和的時代,在經歷了宗教、禮俗和道德的長久壓迫後,像一些人如霍布士一樣,對某件事物(宗教和禮俗)太過於恐懼,結果極端的反對那個事物。他為了反對而反對,但薩德爵士在反對之餘,也以理性找到反對的原因。他表現出一些浪漫主義的風格(審美的標准代替功利的標准)。比如說鼓吹大自然的好和美,似乎並以快樂為善發展出一套哲學。其狂妄大膽的作法與論述,十足是個驚世駭俗的判逆表現。薩德論述哲學給我的感覺是因為恐懼才詆毀各種美德,稱讚惡德。但他論述時亂舉例子,有只有單方面角度,遇到一些質疑,又直接說對方基於虛榮的道德感,並沒有作論述。薩德提到有些快感基於虛榮心,到後來似乎只准自己可以藉由虛榮心獲得快樂,別人的虛榮卻是罪惡的。即使如此他的有些論述還算是可與之討論。

薩德以自然為出發點,指出一些變態是大自然的錯誤,大自然讓他們生來有這性向。薩德說:「難道人類能夠支配自己的性向嗎?一個人必須為那些有奇異嗜好的人感到難過,但卻永遠不能侮辱他們。他們的錯誤也是大自然的錯誤。」這論點還蠻正確的,同性戀是大腦受到一些賀爾蒙影響所造成,在懷胎期間另一個性的賀爾蒙吸收過量造成的,算是一種生理或神經疾病。
以理性來說,「當一個男人表示有欲望享受你的時,他是對你表示恭維。」本身是沒錯的,但以人性來說,演化應該會趨向於在性方面喜歡同性和厭惡異性的趨勢。法國當時對基督教反對,有點太過頭了。他說道:「上帝」這種可鄙的幻影是源於一部分人的恐懼以及另一部份人的脆弱。在本質上是沒錯的,人本性中有屈服於一個強大力量的趨勢,還有渴望有一個強大的力量,可以在他遇到險阻和困難時幫助他。
他又提到「基督教的上帝,是一個矛盾和野蠻的神,今天祂創造出一個毀滅的世界,明天又後悔。一個脆弱的神,無法使得人類跟隨祂和屈服於祂。如果人類被塑造出來時是完全善良的,他們就永遠不會做壞事。可是這個上帝是個可怕的上帝,一個怪物!祂不滿足將一件事做的如此完美,祂溺死人類、燒死人類和詛咒人類,使人類信仰祂。」
他反對仁慈的原因是因為虛榮,他提到「如果一個人施捨出去的東西不會被盡可能多的人知道,他就會非常憤怒。」我想一定不是所有的人都這麼想,另一方面虛榮不見得事件壞事。
支持肛交還有謀殺是以大自然被人類不斷地傷害,因為謀殺和肛交可以減少人類的數目,對大自然是好的。另一方面這兩行為可以調節人口,防止人口太多,導致某些社會因為地面的生命力被耗盡,邁向滅亡。
又因為性慾帶來快樂,快樂為善,符合大自然的準則,故為好的事物。另一方面反對一些社會規範和法律。他認為大自然使得人們生而為孤立的人,全都不依靠人。社會團體是因為需求才產生的。
他又提到,所謂的裝飾性又無用的美德,我是指慷慨、人情、慈善,而這些美德都出現在一些愚蠢宗教的荒謬法規中,這些宗教教條是由騙子或窮人所宣揚,被虛構出來的。
在偷竊上,有偷竊案件時要處罰被偷的人,因為他們沒法管好他們的東西,卻稱讚小偷,因為小偷培養武勇精神。
在屠殺上,提到例子為,中國的皇帝與官員時常採取措施,在人民中引起反叛行為,這是為了藉此把他們轉變成可怕的屠殺者。這例子完全是薩德將一件事,不管前因後果,斷章取義,並完全用對他論述有利的方向去詮釋,我還真不知道中國皇帝跟官員有這樣特殊的興趣,還是如此的「好人」。
其中武士反駁多爾斯曼時,說明美德的好處時,提到「做了一件好事後,你的心智的一切邪惡都會獲得原諒,你的錯誤行為所導致的自責就會獲得舒慰。」如果以快樂是善的角度來看,這是對的,多爾斯曼馬上證明惡德的快樂更大更多。且另一方面證明這是有目的行為,將美德世俗化粗俗化了。

薩德處處表現了強者的道德跟正義,像是偷竊跟謀殺,還有社會規範。薩德他本身是個貴族,吃得飽、穿得好和有地方住。他動用到社會法律的機會比較少,不如說他那個階級的一直受到法律的保護。沒有這些社會規範前提,他根本無法享受他的「惡德」。且他的「快樂」幾乎都是以施與方來看,卻不去考慮另一方面的感受。如果假設快樂為善,且快樂的反面為惡,又以大自然整體為基準。那些傷害他人行為對你產生的善,最多也只等於對他人產生的惡。如果以人性趨向避免損失的角度來看,這件事產生的痛苦大於快樂,對大自然整體來說非善。薩德提到一些惡名和褻瀆的快樂來自虛榮,卻以虛榮來攻擊一些道德跟宗教,就算那些真的是虛榮產生的,也因為那虛榮而快樂,也稱不上什麼「惡」事。當然現在的演化學很輕易的就可以對抗一些論述,比如說父母愛子女絕不只是薩德口中的那樣為了年老的照顧,只想到自己的快樂。一個沒法延續後代的生物,一定很快就滅亡。延續後代在演化上才是最大的趨力,結果是生物傾向對延續後代有利的方向,繁殖才是最符合大自然的。以此來看,性的快樂,只是為了增加繁殖的一個手段,同樣的父母愛子女也是個天性,薩德沒理由稱讚性鄙視親情。繁衍絕不是大自然的容忍,它是大部分生物的最大目標,在人類上面凌駕在性之上。薩德的很多論述在現代的一些新發現前不堪一擊,他做論述時不夠真誠,他沒有保有前後一貫的哲學觀,他有時會為了反對或讚揚某件事,改變到對自己有利的立場,他的論述無法讓我感到一些哲學家的心胸開闊和對真理或事物的追求,他的反抗像是因恐懼跟憎恨的反抗。這本書以小說來看,人物實在太平板了,無法表現出人性個真實,並產生令人心服口服,震撼人心的黑暗。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伊裡亞斯 - 莫札特:探求天才的奧秘

本書認為莫札特的天才和成功必需從他的性格、成年期前的生活和當時的社會的交付關係中尋找。莫札特是一個這樣的人,在心中深深倚賴著他所直接面對的熟人和朋友圈的掌聲,倚賴著他居住的城市的評價,縱使他在世界其他地區獲得成功,也難以抵銷他在自己城市裡所遭遇的失敗和貶抑。他身處在一個市民階級和貴族階級的生活環境,他是一個市民階級的人,卻在音樂上幾乎都接觸貴族階級的人。如此他像是一個外圍份子,心中懷著一心一意尋求主流統治集團的承認與接納的願望。
另一方面莫札特被當作天才兒童的生涯中,培養了一種感覺,就是感覺到本身價值及身為作曲家與演奏家的任務。他漸漸的無法忍受雇主大主教的專制,和宮廷樂師的創作趨向。使莫札特從一個工匠藝術家轉換成衣各「自由」的藝術藝術家。這轉變也深深地影響了他創作的環境,從以往的根據特定族群的要求創作,到自由創作然後販賣給不具名個普羅觀眾,針對特定目的齊聚一堂的人群到由個人所組成的群眾。藝術家和觀眾的地位也由主僕關係到對等關係這些都對莫札特有深深影響。
莫札特的失敗在於他所處得時代,「自由」音樂家的時代還沒有來臨,當時大部分還是停留在為特定貴族僱用的工匠音樂家時代,音樂家自由販售他的曲子和演奏的風氣還沒成熟。另一方面莫札特後來也遇到了身為「自由」藝術家們一再出現的困境,賦予藝術家一個空間,讓他在作品裡發展想像力,他便會衝破頁已存在的藝術品味標準,而首當其衝的,便是減弱其與聽眾間共鳴的機會。莫札特在費加洛婚禮中,他想要透過樂隊來表達某種東西,但聽眾卻聽不出他的心聲,他們聽到的只是「太多的音符」。當然從一個藝術作品,當他超越了創作者的世代,還能得到後人的讚許的話,人們的眼中才會把它當作一部傑作來看待角度來看,莫札特是個偉大的音樂家,但對當時渴望得到維也納群眾認同的莫札特來說,心中應該是充滿挫敗的感覺。

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

我對電腦訊源的看法 01

http://tinyurl.com/3yvu8o
http://ja.wikipedia.org/wiki/Universal_Serial_Bus
sochronous : 按照有保障的速度(可能但不必然是儘快地)傳輸,可能有資料丟失,例如及時的音頻、視頻
アイソクロナス転送連続的周期的なデータを転送を行う。再送がないため確実性は保証されない。ビデオやオーディオの入出力など。
假設這沒寫錯的話,USB在傳輸音訊時也沒有錯誤更正的能力
對很多即時系統來說幾乎不會考慮重傳這手段,
因為不能滿足Deadline的需求,
重傳似乎會喪失時間上的準確度。
另一方面USB能有Buffer為何SPDIF不行有?
這不過是設計上的問題,
高速介面如果沒有增大傳輸的BIT WIDTH的話
可以看成資料處理的比較快,
能夠達到的時間上的精確度比較有優勢
當然這也是在架構類似下才會有這個結論

SPDIF的資料處理後才能送,USB也是同樣的情形
兩者都無法直接將Bus傳輸過來的資料直接傳輸
都必須處理成各自的格式,才能送出

考慮line code在同步上的優勢來看,
SPDIF的Biphase mark code比USB的NRZI更有優勢

在電平上如果是用同軸來傳的話,的確SPDIF就不如USB了

在我眼中SPDIF不見的會輸給USB
=============================
以數位音訊傳輸介面來看,
目前我對USB並不是這麼樂觀(3.0不在討論範圍)
畢竟他是『Universal』,且是DataCom制定下的東西
一開始其實沒有太在意Qos的問題
光是在裝置使用Usb Bus上的排程上就有他的問題
當然你可以只使用一個USB裝置我想可以完全避免這問題

電腦身為一個訊源還不是很成熟,多功能多多少少有他的問題
電腦不是『只在播放音樂』而已,電腦在排程時並不總是在精準的時間上
讓你的播放軟體運作或是讓你的輸出裝置取得系統的資源
更換一個Driver或是Player就可以讓人有聽感上的差別,
軟體和Os上面其實是可以動手腳的
http://tinyurl.com/37rwms

大概來說是以下幾點

1. 使用高的軟體優先權
在Linux下你可以使用root的權限使用chrt將優先權類別改為FIFO,
且提高優先權
如chrt -v -r -p 50 aqualung(低到高:1~99)
Window下可以使用工作管理員,或軟體自己的設定

2. 使用高優先權的IRQ
看主機板的說明書,看PCI的IRQ佔有的資訊,
IRQ優先權從高到低(8, 9, 10, 11, 12, 13, 14, 15, 3, 4, 5, 6, 7)
儘量讓你的卡拿到高優先權的IRQ,
這些設定可以藉由BIOS和換PCI插槽改變,
有時可能必須要關閉APIC,
關閉APIC可能會造成IRQ不夠或衝突的情形,請三思而後行

3. 使用low latency的Kernel
使用Preemptible Kernel調高Timer frequency,
這些必須重新編譯Kernel
在Debain預設的Kernel是no force preemptible跟200Hz這些都是server的設定值

4. 調整你的PCI latency timers
這個timers決定你的PCI裝置可以連續使用多久的PCI Bus,
如果有裝置有過高的值可能會造成你的輸出中的gap增加
調低其他裝置(尤其是顯示卡),調高音效卡
Linux下可以用setpci -v -d '1102:0002' latency_timer=80改變
在Windows下請使用Powerstrip
http://www.geocities.com/phileosophos/tech/pcilatency.html

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亡念のザムド


這部作品結尾實在是做爛了,果然我應該帶著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的心情來看這部作品。這部作品開頭的幾集氣勢很強,不論是作畫或是故事來說都蠻吸引人的。bones也在這部作品加入大量的宗教元素,還有bones系列作品上最好看的女角組合,這這些元素下我蠻看好這部的,結果故事中期開始停滯不前,似乎宏大的世界觀沒有多少解釋,就突然收尾了,整體來說評價只能給一般而已。

雖然能將世界級的戰爭描寫好的ACG作品很少(我印象中還沒有出現過),我還是要抱怨一下這部作品的戰爭描寫,沒有那份功力就不要作能力以外的事,戰爭的開始原因很模糊,故事中沒有很明確的說明為何開戰,淚痕教也是充滿了神秘性,那些人為何能收集ヒルコ也沒有講明,故事丟出很多設定,卻沒在故事中有明確的說明,以サンノオバ對ナキアミ說明淚痕教的部份,匆匆帶過ヒルケン皇帝、金剛塔、胎動窟和大巡禮的關係,故事最後幾集劇情進展的超快,突然就結束了,從這來看故事中期的緩慢節奏更是顯得罪惡,那些不太必要得篇幅應該挪來給後面重要的部份。クジレイカ變成ザムド在故事上得重要性也只是一點點,出現一下就被皇帝掃一下就結束了。ザムド最後的工作是將皇帝的身心解放,故事雷聲大雨點小,在アキユキ將名字給了皇帝後,就解決了這問題。大巡禮說難聽一點只是一群犧牲來平息皇帝的悲傷和痛苦(黑暗),兩邊政府不知在打什麼,故事上沒有說明作戰目標、原因或是兩國利益上的衝突。對テシク氏族的歧視也是讓觀眾一頭霧水,淚痕教也是充滿謎團,什麼也沒解釋就進入最後階段。故事將很多類似宗教元素的東西加進來,並牽扯到兩各大國的戰爭,卻只集中描寫幾個角色的內心世界,重點還不是角色跟時代的互動,或是一些比較偏社會情緒上,比如說榮譽、民族主義、嫉妒、驕傲或是愛國心方面的描寫,角色像是在一個舞台上不管背景,只自顧自的演戲。做了這麼多的設定,只演了アキユキ和ナキアミ的個人成長,以故事整體來看算是失敗的演出。如果故事改為描寫局部性的戰爭,如此在合理性上就會好很多。

MUNTO - 空を見上げる少女の瞳に映る世界


這部TV讓我蠻失望的,京都動畫公司第一部在2003年出的時候我就已經在看了,2005年的OVA2到現在2009年的TV,對一個等待六年的觀眾來說,TV做出來的品質實在是無法讓我滿意,先說TV的前五集半好了,前面不過是將過去的OVA稍微剪輯過,相同部份超過90%以上,對我來說實在不是很有誠意的作法,且總共9集就結束了,故事劇情我實在讓我覺得還蠻糟的,先撇開原來OVA的部份不說,TV接續的部份實在是糟的很,先是兩人到達天上世界,Munto跟グリドリ打了一戰,然後グリドリ和ガス一起消失了。先是Munto說了天上世界過去的歷史,ユメミ為了救這個世界要先準備,Munto說要去光柱等她,ユメミ通過試煉並順便將以知子和涼芽拉到天上世界,最後グンタール為了天上世界要將時空的震源ユメミ結晶化,結果ユメミ以堅強的決心克服了困難,達成了アクト的循環。故事講得很急,設定上我覺得漏洞百出,最後ユメミ的聖女光線跟グンタール的醜化更是讓我無法容忍,在這幾個因素上我真的是對這部作品很失望。

故事真的是一大堆東西沒有解釋,在ユメミ跟Munto到天上世界後,Munto就跟他講古了,那個故事說實在的很虛,天上人曾掌握極大的力量,且是靠吸取其他世界的能量達成的,這還不打緊,後來天上人竟然被地上人組成的部隊打得落花流水,逼的他們切斷跟下界的聯繫,還派了各時空管理者。既然天上世界可以維持能力這麼久,為何那些地上強者的後裔就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在Munto跟ユメミ到天上世界後,那些國家突然停戰了,聯合的長老、萊卡還有各國的領袖們突然就在劇情上消失了。故事好像只有少女ユメミ的內心成長,Munto跟ユメミ講古後,也沒戲份了,工作只有在光柱中受苦,等待公主來救他(?),ユメミ的試煉也老套到不行,連表現手法也很普通,先是看到悲慘的未來,就失去信心然後封閉內心,後來聽到了同伴以知子和涼芽呼喚,就度過了難關。那些大臣不適時的搞笑,我覺得是多餘的部份。最讓我不滿的就是最後ユメミ的聖女光線跟說教還有グンタール的醜化,真的讓我覺得京都動畫是不是不會自己編劇啊。グンタール最後是不是腦袋被細菌感染了,腦殘了嗎?先是很醜陋的偷襲加上夾持人質,後來竟然莫名其妙的被說服了,ユメミ說她不認同任何要犧牲別人希望的想法,她對グンタール卻剛好就是她所說的『犧牲別人希望的想法』。這種說教實在老梗,且陳述技巧也普普通通,通常這種個人不想傷害其他人,卻想要世界大同的超高理想,最後都能實現。其他表現的現實一點的觀點的都會被打槍,故事還是著重和稱讚個人情感,其他社會情感上卻不給予正當的評價。我實在無法對打著人的心意萬能的論調的太多的好感。

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John Medina - 大腦當家

當腦造影技術出現,認知心理學轉型為認知神經科學,傳統社會心理學也走上從大腦去看人類的行為,變成社會認知心理學,在轉為社會神經科學。傳統心理學在90年代初期被Michael Gazzaniga宣佈死亡,取而代之的就是認知與社會神經科學。傳統的心理學已經沒落了,新的科學化從達爾文的演化到人類的大腦的生理現象為依據的認知學興起,下面是本書列出的12項守則,可以幫助學習。
  1. 運動增強腦力
    1. 我們的大腦是在走路的環境上演化出來的(史前時代的人平均一天要走二十公里來維持生命),運動可以供應足夠的養分,維持大腦在工作範圍,不運動就沒有足夠的能量。
    2. 要增進你的思考技術就要動,不停的動。
    3. 運動使血液進入你的大腦,帶來含有能量的葡萄糖和吸收有毒電子的氧,還能刺激維持神經連結的蛋白質。因為運動會增加流過深體細胞組織的血液,運動可以刺激血管增加它的流通量。當血液流量變大時,身體製造新的血管,如此你餵食細胞的養分也越多,廢物也越容易被運送出來。就有如改善了道路,就增加了物流,增加物流改善了貿易,增進了我們的生活。
  2. 大腦也是演化的產物
    1. 大腦分三部份,爬蟲類、古代哺乳類和人類的腦
    2. 當氣候劇烈變化,我們的祖先被迫從樹上下來進入草原,我們放棄了穩定性,人類開始不在乎居住還竟是不是有一致性,人類開始找個能適應各種環境的演化,所以我們選擇智力而非力量的演進使我們統御了地球。這稱為『變異選擇論』,這預測了我們有兩項重要的特質,一為儲存我們習得知識的資料庫(經驗),二世即興使用資料庫的能力(創新)。
    3. 在草原上用兩條腿而非四條腿時,釋出了多餘的能量以發展大腦。
    4. 符號推理是人類獨特的能力,人類可以把一個象徵性的物體當作真的東西,或是看成它所代表的別的東西。它可能源自我們需要了解別人的意圖和動機,這使我們和諧的生活在團體中。實驗得知我們的學習表現跟學習的情緒有關係,所以教育的品質有一部分決定於老師跟學生的關係。
  3. 每一個大腦的配線都不相同
    1. 你一生中所有學習都會改變大腦的結構,經驗會重新設定大腦的迴路。
    2. 大腦的各個區域在不同的大腦中,且發展的速度不同。
    3. 沒有任何兩個人的大腦會把所有同樣的資訊以同樣的方式存在同樣的地方。實驗得知每個人的大腦地圖在很小的時候就固定了,且終其一生都很穩定。關鍵語言區如果很密集的話,你的語言能力就會好,反之則很差。另外每個人大腦成長的速度也不同,所以年齡分級不是個好方法,改成能力分級比較合理,但考慮人性的問題,沒有人喜歡被跟比你年級低的人分在一起。
    4. 我們有很多方式可以展現智慧,但很多是目前智力測驗沒有包含的。
  4. 人類不會去注意無聊的東西
    1. 大腦注意力一次只能在一個東西上。
    2. 我們對事件的意義及整體的主旨的記憶比細節好。
    3. 喚起情緒會幫助大腦學習。
    4. 聽眾在十分鐘左右注意力就會游離,且大腦需要休息。很多大學教授不喜歡教學,知識對新生來說是第一次接觸,需要時間消化,這表示需要休息時間。企業界和學校都鼓吹一心多用,但研究指出這會降低生產力及增加錯誤。
  5. 重複才記得
    1. 大腦有好幾種記憶系統。陳述性記憶有四種處理階段:登錄、儲存、提取和遺忘。分開時間的重複比一次全部重複完的效果更好。遺忘在我們生活功能上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它使我們區分事情的順序,我們讓不相干的事件變得比較不穩定,以節省我們的認知空間。各種遺忘有一個共通點,它使我們拋下一個訊息選擇另一個,透過遺忘人類征服了地球。
    2. 訊息進入大腦後,立刻分離成碎片,送到不同的皮質區域去儲存。
    3. 學習一開始的幾秒鐘內,就可以預測這個資訊會不會記得。登錄實用的功夫越深,記憶效果越好。大腦有偏好型態配對的本性,一個訊息如果跟學習者大腦中已經存在的訊息立刻聯結在一起的話,就會馬上被處理,提供更多的相關訊息,可以提供更多的入口,使登入做的更好。第一次接收到的訊息經驗都會先入為主的影響日後回憶的正確性。
    4. 假如你能複製第一次登錄訊息的環境,就可以提高回憶的準確率。
  6. 記得去重複
    1. 大部分的記憶在幾分鐘之內消失,那些留下來的會因為時間經過而鞏固。
    2. 長期記憶透過海馬迴和皮質間的對話而形成,當連接中斷時,就會固定在皮質,但需要經過多年的時光。
    3. 大腦給我們真實世界的大略印象,會將新舊記憶混在一起,當作一個整體來儲存。新的訊息會滲入舊的,就像搓繩子一樣。
    4. 要使長期記憶更可靠,你需要將新的資訊整合到舊的記憶中,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重複一次。
  7. 睡得好記得清楚
    1. 大腦一直處於要你睡覺和要你清醒的大腦細胞和化學物質較量的狀態
    2. 當你在睡眠時,大腦神經元仍在規律的工作,像是重播你白天所學得東西。
    3. 人們對睡眠的需求不同,對何時去睡眠各有偏好,但午睡的生物趨力是普遍的
    4. 睡眠不足會傷害注意力,對執行功能、工作記憶、心情、計數能力、邏輯推理甚至動作靈活度都會有影響。
  8. 承受壓力的大腦不能如常的學習
    1. 身體的防禦系統是設計來對眼前立即的危險刺激作反應的。長期的緊張和壓力會瓦解你的防禦系統,因為他是演化來處理短期反應的。
    2. 在長期慢性壓力之下,腎上腺素會在你的血管上留下疤痕,這疤痕會累積黏住的物質,造成心臟病和中風。可松體會傷害海馬迴的細胞,降低你學習和記憶能力。
    3. 對個人來說,最糟的壓力是你覺得對問題沒有主控權,覺得無助和無力。
    4. 情緒的壓力對社會有巨大的影響,它跟學生的學習和員工的生產力有重要的關係。
  9. 刺激多重感官,反應更迅速
    1. 我們從感覺器官收取外界訊息,把它轉換成訊號,這些訊號送到大腦的各個地方,重新建構剛剛發生的事,最後詮釋成一個整體。
    2. 大腦依賴過去的經驗來決定如何組織這些訊息,所以兩個人看同一件事會看到非常不同的東西。
    3. 我們的感覺器官事一起演化出來的,視覺會影響聽覺,聽覺也會影響視覺,同事刺激好幾個感官,我們的學習會比較好。
    4. 嗅覺有特強的喚醒記憶的能力,因為它的訊號不經過視丘,直接傳到掌管情緒的杏仁核。
  10. 視覺凌駕在所有器官之上
    1. 視覺是有最高優先權的感官,它花費大腦一半的資源。視覺不是慈愛的首相是一個獨裁的皇帝,它可以讓一些品酒師很快的因為是覺得刺激拋棄他們的味蕾。
    2. 我們所看到的事大腦告訴我們的東西,它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例如患有Charles Bonnet Syndrome的人,會看到不存在眼前的東西。因為大腦把兩隻眼睛送上來的訊息交織起來,經過無數的計算,然後給你它最好地猜測,大腦並非知道東西在哪,它是假設目前這個事件應該像什麼的機率,然後很有信心的往前一跳,越過不知道的部份。所以你經歷到的並不是影響是大腦信心的一躍。
    3. 我們視覺處理有很多步驟:視網膜將光子匯集成訊息流,視覺皮質處理這些訊息流,最後將個些訊息綜合起來就成為我們所看到的東西。
    4. 圖片學習速度和記憶效果最好,比文字或口語表達的方式效果好多了。
  11. 男性和女性的腦是不一樣的
    1. 男性只有一個染色體X,而女性有兩個,所以他們有一個是候補。X染色體是認知的熱點,攜帶了很多跟製造大腦有關的基因。
    2. 女性在基因上比較複雜,他們細胞活躍的X染色體是爸爸媽媽的混合,男性的X染色體只來自母親,Y染色體只攜帶不到一百個基因,怎跟有一千五百個基因的X染色體比較。
    3. 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在結構上和生物化學上都不一樣,男性有較大的杏仁核,製造血清張素比較快。
    4. 男性和女性對急迫的壓力有不同的反應類型:女性會活化左邊的杏仁核,記住情緒事件的細節,男性用右邊的杏仁核,記住事件的大綱。女性跟好朋友說話時,他們會全身往前傾,眼神持續接觸,熱切的說話,他們用自己拿手的語言來鞏固友誼。男生很少直接面對彼此,他們喜歡並肩說話,大家都看前方或某個角度,他們用動作(一起冒險、一起打球)來鞏固友誼。男性透過競爭來合作,女性則是透過能夠同時做到某件事來合作。女孩子的團體常故意不去強調地位,常用的是某人提議,大家討論,得出結論。以課堂上的參與的例子:數學和科學上:男性用『互相比高』的方式參加,想要建立一個知識性的階層性,包含打擊那些沒爬到頂的人,女性也在內。女生不曾被人如此無情攻擊過(這不是女生攻擊的方式),所以她會疑惑自己什麼地方不對了,最後退縮。在語文(統計上女性語言能力比較傑出)上,女生都會先舉手回答,其他女生也立刻用『我也會』來反應,這反應對男生來說是階層性的,男生做出低階男生的反應:退縮。
  12. 我們是不屈不撓的天生探險者
    1. 嬰兒的學習是我們如何學習的典範:他們透過觀察,主動形成假設,驗證他的假設,最後得出實驗的結果。對人來說,「發現」帶來快樂,就像一個正回饋系統,探索創造出更多發現的需求,也讓人感受到更多快樂。
    2. 大腦的前額葉皮質負責尋找我們假設中的錯誤,它附近的神經細胞告訴我們要改變行為。
    3. 我們可以辨識及模仿行為,因為我們大腦中有鏡像神經元散在皮質各處。
    4. 大腦有些地方像嬰兒的腦那樣有可塑性,我們會長出新的神經元,學習新的事物。

岡崎純子 - Simoun


小說讓我很失望,小說的內容其實跟卡通不會差太多,二十六集的卡通的描寫比起兩集的小說除了感情上得細膩刻劃上或許比不上,其他我想也是動畫勝出。

故事開始以敵國入侵開始,然後simoun這個神的座機的神話破滅,無垢的巫女第一次感受到戰爭的殘酷。阿姆莉亞跟奈維利雅刻劃翠玉的紋章,結果因奈維利雅的失誤導致失去了阿姆莉亞。
故事設定在那片大陸上,性別的決定是藉由去泉水那邊決定的。只有還不是男人或是女人的少女才能開神的座機simoun,巫女們獻上祈禱和祝福紋章。故事的骨幹,也就是戰爭的部份,很多地方我都想發牢騷,像是政治戰和戰略上的描寫,我只看到一群愚蠢的人,一些驚慌失措,一心怪罪別人,卻又想要保住地位的無能上司,戰略上也不懂攻擊對方的重要據點,或是切斷補給線,戰術上應該多個小隊同時搭檔,使用波狀的形式,減少紋章的空檔,或是一個小隊護衛,另一個刻劃強力的紋章。我一直對一些ACG中醜化上層的手法無法認同,故事的危機跟悲劇製造的有點刻意。退一不想撇開主線跟大綱來說,故事其實集中在描寫少女的心情,戰爭只是個舞台,巫女們在戰爭跟祈禱間徘徊。對作戰和殺人的事一直認為是污穢的行為,我道是覺得在戰場上求生存而殺人,沒有善惡跟好壞的價值觀在裡面。在自然狀況下,這是很一般的事情,只有在團體、社會和國家中有了社會契約下殺人才不被允許。國與國之間在18世紀和19世紀時,事實上還是遵守這個自然規則。故事用嶺國巫女在和平儀式上的自殺攻擊下,以最聖潔最高貴的愛對亞艾兒心理造成了一些衝擊。我個人是可以理解這種宗教類型狂熱的愛,但身為不可知論的我實在無法喜歡它。以亞艾兒的個性必然是會提出自殺行為等於最聖潔最高貴的愛的疑問。其他篇幅就是藉由事件描寫其他人的心情和互動,像是羅德列蒙跟瑪密那大小姐跟女僕之間的友情關係,凱姆和阿爾提的姊妹關係,芙洛耶對亞艾兒愛戀,瓦波利夫跟摩里納斯凡人跟巫女的戀情,最重要的還是帊拉耶特、奈維利雅和亞艾兒三個人的感情互動。

整體來說這部小說並不算有趣,加上我又看過動畫,小說帶給我的樂趣更加少了。要說故事有特別之處也大概就是結局的部份,宮國投降(這實在是少有)後巫女們被強迫去泉後,過著新生活,亞艾兒和奈維利雅藉由翠玉的紋章前往新天地,並成為永恆的少女。小說也補完了我在卡通中朵蜜諾拉在拆解simoun中看到了什麼的疑問。

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馬克思.蓋洛 - 出征號響(拿破崙四部曲)

這本書描寫的東西,我實在不是很有興趣,我比較想看的是拿破崙跟時代之間的關係,歷史的洪流跟拿破崙的互動,拿破崙駕馭這股民族主義和啟蒙運動的浪潮,到被民族主義擊敗的歷程,總之就是比較靠近歷史上得宏觀跟巨觀的角度。這本卻是以拿破崙的個人為出發點,在個人情感上面的大量描寫,描寫拿破崙內心的掙扎和隨著時代觀點和政治主張的蛻變。

從科西嘉被法國佔領開始這故事,拿破崙父親因為偏向法國,取得了一些利益。父親計畫讓拿破崙從軍,約瑟夫去當教士。拿破崙自幼就是一個性情暴烈、熱情、有野心跟進取心的人。第一章有大片篇幅講他軍官學校的求學過程,因為硬脾氣、暴躁,另一方面由於是科西嘉人,所以受到其他學生的輕視和孤立,拿破崙也建立自己的王國,對抗其他人。這個時期的拿破崙非常熱愛科西嘉,他打算為科西嘉寫份歷史。因為和其他學生的對立,拿破崙鑽進書本的世界,並鑽研數學希望能以一年的準備時間考上砲兵軍官,令他脫離這個不舒服的環境。結果拿破崙達到了他的目的,跟他一起考上的同校學生只有四位。

從青少年到剛成為軍官的那段時期間,拿破崙對盧梭的學說有一股熱誠。初期拿破崙常常有一下的感觸,『身為軍官,因為義務被迫表揚那些在道義上他應該憎恨的人。』這時家裡出了一些事故,拿破崙被迫請假來安頓他的家人,這時拿破崙已經成為這個家庭的主人了。因為職責,拿破崙被迫收假回去,再度回到他的砲兵的崗位。一成不變跟老是駐防的生活,還有砲兵軍官(因為學費國家出,這學校也是為國家訓練軍官)必須服從法國貴族,和為他們工作。拿破崙野心無法得到滿足,內心出現『的生活是這樣嗎?難道應該永遠隱藏內心的思想、慾望、和野心,去附和平庸的現實?難道應該把嘴巴塞住,不讓內心的感受喊叫出來?難道應該束縛住自己,以免偏離該走的路?』的想法。上天似乎聽到了拿破崙的心聲,爆發了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因對科西嘉的熱愛,和對舊法國的冷漠,使他支持科西嘉的起義,而非盡他的職責為法國效命,對抗反叛分子。另一方面在這風潮下,拿破崙萌生了平等和人權的想法。

拿破崙因為資格不符,無法經由正當管道在軍階上爬升,所以他必須走非正規的地方義勇軍的中校來達成他的目的。在競選義勇軍副司令的過程中,拿破崙使用在大開宴會籠絡當地民眾,並在最後關頭綁架委員,迫使委員投他一票,選舉的結果拿破崙出任義勇軍的副司令。拿破崙在這過程中有一個新的體會,『唯一重要的就是勝利。無論用什麼方法,一切的考量點都是計畫和目的的達成。另一方面勝利也等於被憎恨。』

拿破崙被選上後,之前因為波拿巴特一家向法國諂媚的關係,鮑利已經對拿破崙不信任了,這次選舉的結果讓拿破崙打敗了鮑利派的人,讓鮑利跟拿破崙之間出現了很大的裂痕。另一方面鮑利這位以前的科西嘉英雄,形象以在拿破崙心中破滅(因其保守行為和真實的鮑利並不如想像中的偉大)。一方面拿破崙受到鮑利和科西嘉居民的排擠,另一方面也是野心無法伸張,拿破崙跟鮑利和科西嘉分道揚鑣。

拿破崙被調去土倫,在他努力不懈,不斷地規劃謀略,並提出作戰計畫下,當時的將軍下了一個賭注(另一說法是將軍受傷,他是當時最高軍階的軍官,有濃濃的時代創英雄的味道),接受他的提案後,成功的佔領據點,以砲擊打敗英軍。土倫之役後他被升為准將,受命指揮義大利軍團。雅各賓派看中拿破崙的軍事才能,並積極拉攏他。拿破崙不想得罪雅各賓派,但也不想跟他們走太近,所以都委婉的拒絕了。在羅伯斯比上斷頭台跟雅各賓派失勢後,因為跟雅各賓派關係密切,拿破崙受到冷淡的對待,上層想將拿破崙調任為步兵團的司令,對拿破崙這個砲兵來說這個決定等於是降職了。

對於極端的統治行為,導致人們的反感,這時情勢往反方向震盪對保皇黨有利,當時共和分子為了保有他們的共和理想和權力,找拿破崙來幫助他們。拿破崙快速的軍事準備下,成功的守住了首都巴黎。他心中知道總有一天要為這個勝利付出代價。雖然死在他大砲下的三百人跟以前革命風暴犧牲的人相比,算不了什麼。但人們永遠不會原諒他粉碎了保皇運動。拿破崙鎮壓葡月政變後,被升為國內軍團的領導著。

義大利軍團的遠征,老實說在這本書上描寫來說,沒有什麼好說的,不外乎是行軍中對於危險的焦慮,並夾雜了對約瑟芬的思念的個人情感描寫。對我來說這部份頗無趣,作者似乎是想要表達拿破崙遠征不如外表上這麼光彩,在私底下充滿了掙扎、焦慮,對想要戰術戰略描寫的我,覺得蠻失望的。在經歷了在義大利的成功後,拿破崙又受到國內的排擠,拿破崙也看出了政局的浪潮,主動表示要成為國家研究院院士,以學術的偽裝,來隱瞞他的野心。拿破崙本之後計畫對英國的遠征,但評估了海軍後轉為向埃及發展,這個行為可以比照凱撒征服高盧的作風,其實凱撒那時缺乏的就是功勳,並藉由凱旋得到民眾的支持,所以凱撒故意開出那些高盧族長無法接受的條件,逼使他們開戰,並又擊敗他們獲得榮耀。拿破崙在埃及的作法其實也差不多,即使在埃及的行軍並不順利,遇到了險阻,後來因為疾病和缺乏糧食,還有受到英軍海上的封鎖,士氣低迷。拿破崙在政治上很有天份,知道只要最後打個勝仗回國,國內的人就很快的忘卻之前的失敗,並以一個凱旋將軍,而不是受到英軍壓迫者的身份回來。在埃及的勝利有了足夠的名聲後,順勢發生霧月政變,三人執政成立結束了第一本。

作者對拿破崙的心境有大量的描寫,說實在的對此我並不太感興趣。作者描寫了拿破崙的暴君形象、剛烈的性格,和永無止境的野心。另一方面也告訴讀者在他勝利的外表下,並不如此光彩,事實上拿破崙私底下經歷了焦慮、痛苦、煩惱和對生存的掙扎。另外就是拿破崙在政治上的觀察跟實行的手段,例如『米拉波(這個被崇拜的人物),人們後來才知道他是個受國文金錢賄,受人指使的特務。』拿破崙「看出一切東西都有其隱密黑暗的一面,而且這通常才是真實的一面。可是只有其少數人知道這個秘密。」我想了解的是拿破崙身為偉大人物的那面,還有拿破崙、時代還有歷史洪流三者之間的關係和互動。

拿破崙是個天生的野心家,也無法被人們所駕馭。有些歷史學者認為,那些領導人物都是可憐人,因為他們是人民的奴隸,「一個好的領導者是不需要討好巴結所有的大眾。」拿破崙的才華和激情勝過同時代其他法國的政客。他也知道要成功,要留下英名,定會激起滿天謠言,引起敵人和忌妒者的怨恨。那些不被怨恨的人,都是什麼也沒做的無名小卒的道理。所以他與那些人之間,不是對抗競爭,就是收買他們,不然就是消滅他們。拿破崙有這濃濃的浪漫主義中,主角的性格,『不把生存之事放在眼中,卻事事野心勃勃,想當領袖,且決心冒死達成目的,絕不讓任何事情阻礙停下,只把世人的罪惡和美德當作工具和手段,對他來說罪惡和美德沒有太大的區分。』這跟拜倫塑造出的浪漫英雄形象有部份的吻合,「他在和部下們的交往上,掌握了他們的靈魂並用那制人的手段(使之寒慄昏亂)領導卑劣的人心。就是這樣的一位英雄《過分憎恨人類以至於不感覺痛苦和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