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科幻、奇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科幻、奇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瑪麗.雪萊 - 科學怪人

這故事有濃濃的浪漫主義風格,其中描述的感情觸發表現出以下特質,直接發自內心且直截和激烈,而且完全沒有思想的開導。描寫上風格偏向壯闊的風景,難以接近的世外風光。如洶湧的激流、可怕的懸崖、無路的森林、大雷雨、海上風暴和一般來講無益的、破壞性的、凶猛暴烈的東西。故事稱讚強烈的熾情,不管是哪一類的,也不問它的社會後果如何。

故事開始以一個年輕人僱用一艄船去北極探險。主角寫到「我暢言自己內新的強烈感情,而且熱切地說出我會欣然捨棄我的財富、生命和一切希望,以促成探險的創舉。」就是對理想和熱情這類激情的歌頌。後來故事描寫出弗蘭肯斯坦對科學的追求還有熱情,並藉由弗蘭肯斯坦和老師的對話,作者提出對科學的看法。
「你在那些書本上所浪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虛擲了。」「你讓自己的記憶庫負荷了已被推翻的假說和無用的名稱。」
由「學者的野心似乎自限於消滅那些狂想(神秘主義尋找長生不死和力量),而我對科學的興趣主要建立在那些狂想上。」還有「天才所耗費的精力,無論是多麼的誤導,最後幾乎均對全人類有實質的利益。」指出或暗示後來弗蘭肯斯坦,會一無反顧的從事一個瘋狂的實驗,以結果來說他因為這瘋狂的想法而受盡痛苦。

科學怪人的悲嘆是屬於少年維特式的感嘆,善感和猛烈。高唱無知就是幸福,有點像盧梭在愛彌兒中,沉睡的理性的比喻。
「人類何苦吹噓自己擁有優於野蠻人的感受力。這不過讓自己對殘酷的事情體驗更深而已。假如人類的衝動僅限於饑、渴和慾念,那麼我們大概是近乎自由的。」
「我無法向你形容這些省思帶給我的痛苦,我試著屏除這些想法,但是傷感卻與知識俱增。但願我一直留在我原居住的樹林中,除了飢渴和冷熱以外一無所知,一無所覺。」
朗弗蘭肯斯坦的怪物並不像俗語中的那樣,是《不折不扣》的怪物。他最初也是個溫和善良的生靈,渴望著人間的溫柔和愛情;但是,在他打算得到一些人的愛時,因為他的醜陋倒激其那些人的恐懼,逼得他凶暴憤恨起來。這描述一點都不會不真實,科學怪人他一再被拒絕,被排斥。就像伯特博士提到的一個少年犯的,這個七歲男孩把另一個男孩弄到運河裏淹死。這孩子的理由是無論他一家人或他的同年輩的孩子們,對他全不表示愛。
若他們跟我在彼此的善意中共同生活,那麼我非但不會傷害他們,反而會對他們的接納報以感激的淚水,給予他們一切的助益。
上帝慈悲地將人照祂自己的形象製造得美麗迷人,可是我的外型卻是你的醜陋版,其相似處卻更可怕。撒旦也有他的夥伴,魔鬼朋友們欽佩他、鼓勵他,可是我卻孤獨和可憎。
後來那怪物激起弗蘭肯斯坦復仇的心情,科學怪人達到他的目的,一方面延長弗蘭肯斯坦的痛苦,並使他墮落(復仇心)。
你可以摧毀我的其他感情,但復仇之心永存—從今之後復仇將比光、熱或食物更可貴。
科學怪人最後的告白,帶有半諷刺性的自嘲意味,散發出浪漫主義的風格,善感性,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咆嘯,不問後果的熾情。一下的描述讓我激起同情心來。
他在創作完成後的所受的痛苦,不及我在行惡期間所承受之苦楚的百分之一。你以為克利佛的呻吟在我耳中有若仙樂?我的心對愛和憐憫是易感的,而當不幸的遭遇使它扭曲成邪惡和仇恨時,他在經歷這項暴力的轉變時期所承受的折磨不是你能想像的。
我曾孕育過榮耀和奉獻這類高遠的理想。但如今,罪行將我貶為最卑劣的動物。沒有一種罪行、仇恨、殘酷和悲慘,可以與我的相比。當我回顧自己可怕的罪惡事蹟時,我無法相信自己是原先那個曾經對善良之美和偉大充滿了崇高又超凡的憧憬之人。墮落天使變成了惡魔,然而,就算這個上帝與人類的敵人,在它寂寞淒涼的處境中,仍然有朋友和友誼;而我卻是孤獨的。
我將消失,而我將不再感受到此刻我所趕覺得一切。這一切灼烈的悲苦即將化為烏有。我將以勝利之姿登上我的火葬台,在火焰熾燒的煎熬中狂歡大喜。

2007年9月9日 星期日

森岡浩之~星界的紋章


於1997年以本作獲得日本的星雲賞,故事中有很多以前科幻經典的點子和元素在內,像是亞維人和沙丘系列的空間航行公會壟斷星際運輸,在思考上也帶有一些艾西莫夫機器人系列中,歐羅拉人+機器人的感覺(長壽+理性)。本作也是我讀過不管在輕小說或是ACG中,少數在異文化接觸上如此著重的作品。

故事大體來說像是以一個異星人的角度去看亞維人這個種族,作者在背景設定上面做了不少功夫,像是平面航法(間接的躲避了三度空間作戰的問題),尤其是在對亞維人設定上面的努力,不管是社會、個性、家族和風俗習慣方面都是。故事雖然看起來像是,少年和少女的宇宙冒險之旅(逃難之旅)。但是也藉由凌.杰特這個地上出身的人的眼睛,來觀察告訴讀者亞維社會的點點滴滴,並還有一些文化的差異性,跟異文化的交流和衝突。

故事一些始以海德星系被佔領為開頭,主角因為父親的緣故當上了貴族,因亞維貴族必須服役的規定,杰特在前往帝都的旅程上在起點的航站跟拉菲爾邂逅,故事一點一點的帶出世界觀,像是亞維人的享受權利需服義務的想法,在加上各王國通往帝都的設定,不經讓人稍稍聯想到羅馬帝國的血稅跟條條大路通羅馬。隨者故事的前進,亞維人的訊息從杰特的眼中告訴了觀眾,從基因改造和適應宇宙生活的空視覺,接者亞維繁衍後代的方式和愛之女,介紹平面宇宙,再來就是一些地上人對亞維人的看法,和亞維人處理地上事物的態度,亞維人的誕生和原罪。除了這些以外,亞維人的家族傳統和一些角色特殊的個性,其實蠻有趣跟有特色。

作者我們建構一個算是完整和全面的亞維世界,其中包含了制度,生活、傳統、性格和文化。另一面杰特這個地上出身的貴族和帝國公主拉菲爾之間的互動也值得推薦,尤其是降到地面之後,在地上世界不知世事亞維公主跟遲鈍的冷凍蔬菜伯爵,逃難中互助,到最後藉由的宇宙葬禮逃脫,在『船艙』中的對話。亞維人的說話方式和一些特殊角色的思考模式(像是史波茹)也讓我得到不少樂趣。

2007年8月19日 星期日

秋山瑞人~伊里野的天空 UFO的夏天


【起】以淺羽直之在暑假結束前,突發奇想想要夜晚潛入學校游泳為開端,在游泳池遇到一位少女,這個邂逅大大的改變了淺羽直之平凡的生活和伊里野加奈的人生,接者是伊野里和淺羽的接觸(防空洞事件),跟加入社團。【承】約會事件(牽扯到妹妹的心情變化),學園祭的土風舞事件(手法上標題的呼應),到食物事件的歡樂氣氛。【轉】故事轉為悲傷,從伊野里的白頭髮,跟眼睛的問題,淺羽分伊野里的私奔,到私奔的結束。【合】榎本的解說,到伊野里最後的出擊,和最後的小狗作戰收尾。

這部作品巧妙的說故事技巧,令人閱讀流暢的文筆,有趣的故事結構安排等優點。在人物塑造上面,他塑造了一些有趣跟有特色的角色,還有相對於一般輕小說較為立體跟真實性格的主角,在故事情節上面的安排也幾乎都在主線上面,故事不會有拖泥帶水和停滯不前感覺,我稱這是一個『劇情密度』高的作品。在故事的合理性跟完整性來說我覺得已經算是做的不錯了,整得事件的原因解說和描述以可讓讀者了解全貌,也沒有太多的奇蹟和幸運的橋段。立體和人性的男主角淺羽直之,反派(榎本)的公正對待,第四集的故事描述手法和最後南方之島跟信的收尾,讓我這部作品給予很好的評價。

南方之島的自衛隊員的激勵(詛咒),榎本的贖罪,淺羽直之對加奈的告白,到最後的伊里野加奈的出擊跟戰爭結束,這些編織成的不錯的結束。不過最後的椎名的信,小狗作戰的來龍去脈,椎名為榎本和計畫參與者的辯解部份,是我對如此喜歡這部作品的最主要的幾個原因之一,像是『伊里野加奈最後眼中所見,耳中所聞,肌膚所感的,並不會賦與者動機充滿罪惡而變得虛假。』,且信是他們一方面為他們自己一方面為淺羽寫的,說明或是讓自己跟淺羽相信加奈比較幸福了。

第四集再次來臨的暑假和最後之路的敘事手法,使用伊里野加奈記憶倒退的手法,一方面像是在將故事收束起來,另一面像是以伊野里的角度來補完前面事件闕漏的地方,並對加奈的情感有更多的認識,加奈在約會對淺羽的等待,和到淺羽用電話道歉,加奈只問淺羽是否會去學校的部份,到最後到海邊的終點伊里野加奈說出因為我有喜歡的人了,像是故事的起點跟終點,也說明了伊里野的心情。

=== 角色 ===
榎本:故事雖說是計劃中唯一為伊野里著想的人,在逃亡時我想榎本根本就知道結果會那樣,所以沒有積極的去抓他們回來,說實在的淺羽的逃亡終究有終點,少年最後終走到幻想破滅面對現實,乍看之下大叔為伊野里所作的一切似乎值得稱讚,但對從團體跟任務的角度來看,他沒有面對良心壓力的勇氣,他選擇的得到良心方面的決定,卻捨棄他應對其他人跟團體的責任,在最後的時候對淺羽的贖罪,也算是逃避的行為,理想來說他應該面對這個罪惡並背負下去,而不是藉由死或是淺羽的傷害來逃避,且因此淺羽也算是被轉移了一些罪惡。

淺羽直之:稍微為淺羽被說成雜碎平反一下,基本上淺羽只是一個國二「平凡」的學生,且在人物描寫上是偏向立體和真實的方面,在加奈被襲擊事件上,他因為秋山刻意製造的大反差;淺羽打手槍跟加奈被襲擊的交替描寫;造就了這個印象,理性的分析來看,這是巧合事件,淺羽畢竟是一般青春期的少年,當然這個事件的後續處理,淺羽是沒做好,但是期待一個國二的學生,在那種情形下因一時的逃避、跟氣憤,不小心對伊野里加奈說了重一點話,其實是可以原諒的。另一方面加奈的不知世事和因劇情的關係淺羽無法對加奈有更深的了解(無法理解自己在加奈心中的地位),說實在一個本來在加奈轉進來受到班長們交談攻勢向自己求救時,膽小的逃跑到廁所;在防空洞中加奈昏倒時,在心臟注射藥劑時的猶豫的少年淺羽,做出拿出電波蟲跟伊野里加奈私奔的決定,已經算是有很大的進步了。

2007年8月11日 星期六

奧森.斯科特~戰爭遊戲


戰爭遊戲是一個以戰爭室為出發點的小說,故事是說在一個人口過剩的時代,人類面臨從第一次蟲族侵略下存活下來,因為害怕再度被侵略,人類決定先發制人,所以不斷的尋找和培育人才,主角安德魯是出生在一個天才家庭,他是被破例生出的第三個小孩,在軍方觀察後,他被選為賦予重責大人的領袖人物,安德小小的年紀就被送到一個戰爭學校裡,訓練方式就是戰爭室,作者闡述了宇宙戰的三維的思維,和沒有重力(地心)基準下,原來的上下左右前後的概念不適用,因以某物為基準的相對方向,安德在學習中發現戰術僵化、事先計畫和陣型的缺失,並發現部隊分小隊長的分級制度的好處,鼓勵小隊作隨機應變,保留預備隊的優點等。

訓練中主角不僅學的的是戰術和戰技,計畫負責人並砥礪主角的心智,訓練安德在孤立無援下,自己獨自解決難關,並以多種不合理的條件和環境下,要求安德取得勝利,讓安德習慣在逆境下思考作戰,在訓練中並以一個心理遊戲來觀察、引導訓練安德,安德自己發現在過去的戰史和敵人身上學得戰術和戰略,在最後到達前線的行星上作畢業考試,安德在結束這個考試並贏得這個比賽(遊戲)時,才發現這是場真實的戰爭。

安德能勝過蟲,一方面是因為個人優秀的指揮,但那些幕後人員的努力或許才是這場戰爭真正的勝因,沒有那支訓練精良,不畏生死的部隊,沒有那計畫瞞者安德讓他以為是場遊戲,讓安德毫無壓力且完全將部隊當棋子使用,沒有那為了教導安德放棄了自己的人生,跨越了數十年光陰的英雄馬澤.雷漢,這場戰役不會勝利,這場戰爭是眾人的力量籌備了數十年的成果。

故事最後收尾的不錯,在安德得知被騙的時候,他以一躍成為人類口中的大英雄,但《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在這光榮勝利下,迎接他的是因當權者畏懼他的聲望,使他永遠無法回到地球上,還有背負了消滅一個種族和在那場遊戲(戰爭)中他手下犧牲士兵的罪惡感,後來安德得知蟲族是個善良的種族,只是因為無法溝通而造成這場悲劇,更加深了安德的罪惡感,安德決心為死者代言,寫出了蟲族的心聲,安德也一舉從大英雄變成人類史大最大的惡魔之一。

戰爭的遊戲總體而言我非常喜歡,故事是個精心設計過的軍事計畫,多年的統籌和長時間的等待的設定,還有最後安德在被騙之下打贏這場戰跟最後安德得到不是光榮而是沈重的道德負擔的這些地方,當深得我心。

羅伯特.海萊因~星艦戰將

這是一部大部分著重在軍事訓練的作品,書中有濃厚的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故事中可是跟一般的軍教片非常的不同,談軍人如何的藉由訓練培養軍人的紀律、責任感和紀律。另一個就是軍官也就是領導階級所要有的能力和覺悟,在公眾道德和個人道德的衝突下的抉擇。在戰場上的戰術表現、情勢的判讀和軍事行動的詳盡描述也讓這部作品增加不少光彩。並討論身為一個公民在權利和義務上的協調,闡述高於家庭和部落的社會責任需要你具有奉獻精神、忠誠這些更高層次的德行。

在描述戰爭時的指揮官和士兵的心態上,也有不錯的表現,如叫士兵不要稱英雄要服從命令『我不希望我們當中冒出個大英雄。你們有工作要做,到下面去給我好好做完。豎起耳朵注意聽好撤退信號,一給信號,立刻按順序出現在回收點。』士兵在戰場上心理和精神維持的的重要『他們可能會剝奪你的食物、水、睡眠,或是其他任何東西,事先不給你任何警告,但是他們決不會扣住你的信。』當成為軍官發現對於所處的這個世界的本質,自己過去的看法錯了,彷彿它的任何一個部分的本質都和它的外表有很大的不同的感受。從一個士兵、軍官和平民的眼中的觀點改變也是其描述點之一。

缺點來說有些觀點有點像種族優越的說法,加上只有服過兵役的人才有公民權,和其原因『保證有團體責任感』的論述,有點帶有法西斯主義的色彩,人物其實互動並不多,大部分是描述主角接受訓練生活的經過,和內心感受,到後來成為軍官後的過程,敘述大部分集中在個人的身上,總結來說這是一部精彩的軍事教育、訓練跟小型軍事行動的作品。

2007年7月14日 星期六

Neil Gaiman~美國眾神(American Gods)

故事開始主角影子因妻子車禍死亡提早出獄,這時因暴風雨飛機延遲,巧遇星期三,在星期三的糾纏下,最後接受了保鑣的工作。影子在跟星期三的旅途中,得知這個世界的另一個面貌,能深入現實背後,進入【後台】,顯示出支配美國社會生活的種種力量。並經由跟不同的人(神)的見面相處,還有試煉一步一步的成長。

故事提出很多有趣的看法,像是相信的力量跟神的關係,提出諸神如果被遺忘也會死亡。提出美國文化的背後,各個不同的神靈。他們的歷史就是美國的歷史,他們造就了美國。藉由新舊神祇的衝突,高科技取代傳統,連鎖大公司併購地方小公司,也由一些舊神的口中看到地方企業對連鎖大企業的一些看法,如大公司的大型批發跟小公司的精緻特化。並有美國人屬觀念的改變的描述,像在美國人心中埃及來的黑人從黑人到非屬美國人,但他們自己認為自己是尼羅河人。

故事也帶出不少美國文化,如公路文化,對美國的一些陰暗的角落的種種也有些描述。作者塑造了影子、勞拉、星期三、岑諾伯格、赫因澤曼恩等栩栩如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神,故事充滿了詭異感和異樣感,比如,我們看到了各種騙局、解剖少女屍體、奇異的性交場面、少女被謀殺、人神濫交、活人與死人的交合、一系列血腥的畫面等等。這是一本講謀殺案、奇幻、驚悚和恐怖的小說。故事將騙術、魔術跟神話融合構成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主軸。

『言語是一種病毒,信仰是一種操作系統,祈禱不過是垃圾郵件。』

『都怪電視,總給孩子們看他們永遠得不到的東西。』

『人們只會為了虛構出來的東西而爭吵。』

『他們用幽靈、神明、電子和傳說填塞他們無法把握的黑暗。他們想像出某種東西,然後想信他的存在。』

2007年7月4日 星期三

喬.霍爾德曼~永遠的戰爭

在偶然的太空船意外,聯合國設立探測部隊,來調查這件事跟異星人。但事實上探測是假的,實際上卻是入侵。在《精英徵兵法》的通過後,組成了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精英勁旅。這隻部隊的初步訓練是建立臨時基地。在訓練期間,損失了一部分的人力,成功的結業後。執行第一次的入侵,在擊破巡邏的飛船後登錄對方星球。在催眠下進攻敵方基地,發現敵人沒有白兵戰的準備,一陣屠殺後有個托倫星人脫逃,暗示了在下一次人類再與托倫星人進行地面戰時,托倫星人將會毫不遜色。

在經過不斷的任務中,主角先是失去的肢體,換上了有神經和仿製皮膚的義肢。在一個七百年的遠征防禦任務中,在基地被擊破後撤退和,發現戰爭已經結束,世界現在和平了。結果戰爭的原因:『這場歷經一千一百四十三年之久的戰爭皆因人為捏造的理由而起,又因交戰雙方的交流障礙而經年不休。』另一方面退役的軍人比比皆是,他們中許多人手握重權。他們實際上支配著聯合國探索和殖民化組織,該組織正在利用新發現的塌縮星跳躍來探索星際空間。許多早期的飛船不是失事就是失蹤了,前軍方人士因此心生疑竇。他們對開拓殖民地的飛船裝備了武器系統。在第一次與一艘托倫星人船相遇時,他們就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其摧毀了。他們就托倫星人要對早期的遇難者承擔責任的證據實在是牽強附會。雖說有幾個人指出了這一點,但也被忽視了。事實是,地球的經濟需要一場戰爭,而這樣一場太空戰則是再理想不過的了。一方面,你可以肆無忌憚地將大把大把的鈔票投入戰爭,另一方面,你還可以促成人類的聯合而不是導致分裂。

這部在軍事行動上有細膩的描述,在士兵、士官跟軍官和領導者心態上也有不少了解,隨者主角曼德拉·威廉姆的經歷,以主角的心聲和感觀來代表各個階級上得心態跟、看法和待遇。另一方面是相對論的時間效應的應用;軍事上的競爭:如托倫星推進器的進步和戰鬥裝跟義肢技術的發達。社會經濟的變遷:第一次戰爭回來後世界經濟結構的改變,原來的錢無法完全提供退休生活。社會文化的改變:因節育造成的同性戀社會,跟人工子房培育的後代,親屬關係的破裂。還有就是時間流逝速度不同和周遭人變遷的描述:如『二十年前你們的朋友、戀人現在要比你們大二十一歲。許多親屬都已去世,所以我想,你們回去後會感到非常孤獨。』還有『如果現在就退役回到地球,你們總得找個工作,可你們現在受到的專門訓練,對找工作可沒有用處。』

主角對同性戀社會的評語:多麼勇敢的世界,「不再有生育時的痛苦和損傷。十億完美的同性戀者。」
對那些同性戀社會的人來說主角只不過是一個臆想的性失敗者,是羅曼蒂克錯覺的犧牲品。

2007年7月1日 星期日

特倫斯.韓伯瑞.懷特~永恆之王



『永恆之王』改編自15世紀馬洛理爵士的長篇傳奇小說《亞瑟之死》。如果是只是單純想了解亞瑟王和圓桌武士故事的人,我覺得不是很推這部作品。這算是一部探討圓桌武士為何這麼做,什麼是騎士道精神,亞瑟王的想法,亞瑟王如何開創一個新的英格蘭,遭遇的困難和痛苦,另一方面蘭斯洛騎士的追求騎士道的過程,夾在王后桂妮薇愛情、亞瑟王的忠誠和友情,還有追求上帝跟騎士道之間。加文騎士對奧克尼家族的愛跟固執引起的圓桌分裂,導致最後莫傑的叛變。這本對很多細節都略過了,如亞瑟王的東征西討,尋找聖杯的過程還有圓桌武士的行儀,都只有少少的敘述。

這部主要在講述政治跟當時的社會現象,開頭石中劍說明亞瑟的童年,和梅林的學習,順便敘述當時的封建社會。然後是亞瑟拔出石中劍稱王,然後東征西討平定叛亂。這是第一時期,以不同於當時的戰法打破摧毀當時的封建舊習,再來建立圓桌騎士制度讓暴力有宣洩的地方。當惡黨跟罪惡幾乎都以消除後,圓桌武士原來的理想以有點變質,成無謂的榮譽競爭。這時改以精神上得目標,也就是去找聖人的遺物聖杯,在尋找的過程,騎士死傷慘重,好騎士不是殉道了就是得道而離去,有罪的騎士反而因為沒有資格而留下,倒置後來莫傑的派系。最後亞瑟想以好的法律來約束騎士們,結果亞瑟對法律個公正和平等的堅持,在爆發了王后跟蘭斯洛的姦情後,導致圓桌的分裂。當加文因對家族的堅持討閥蘭斯洛時給莫傑有了叛變的機會。

對中世紀貴族對戰爭遊戲的濫用,戰爭老是因身穿重裝而無事的貴族和死傷慘重的平民,戰爭就像貴族打獵一樣的遊戲。貴族對自身力量的濫用,因當時平民沒錢無法買鎧甲,倒置完全無法對抗騎士階級。另一方面居爾特、撒克遜和諾曼第人之間種族不合和仇恨。亞瑟王先是摧毀舊制度,後先是導引力量往物質的方向,後往精神面,最後建立法律和制度。結果是銷除了個人的暴力,卻冒出群體和種族的暴力。

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

荻原規子~薄紅天女


這本勾玉系列的最後一作,我個人還蠻喜歡的。雖然故事中淡化了男女主角之間的情愛,也就是跟前兩作比起來男女主角之間感情的甜度大降,男女之間互動也比較少了,加上配角太搶眼,像是藤太跟田村麻呂,有點遮掩男女主角的光彩,加上跟前兩作比起來,女主角苑上其實不能算是故事事件的核心人物,導致的角色沒存在感,還有不知是否篇幅的問題其實蝦夷在苑上篇突然就好像消失不見。

不過這個作品實際上跟前兩部比起來作了不少改變,像是以往幾乎都以女主角為重的,改為男主角為重心。勾玉持有的角色由以往的女性改為男性,輝神的方面也由男性改成女性。兩位主角阿高和苑上,在內心方面和性情上比以前都來的立體和複雜。在描述擁有力量人的責任痛苦,阿高和藤太之間的羈絆,竹芝一行人之間的友情上也多有著墨,比起以前來說偏重愛情的改為友情和親情。在一些配角的設定也來的比較讓我感興趣,比如說是田村麻呂名將的氣度和想法,能衡量政策目的和戰爭的關係。在政治和皇家的威名,跟骯髒的鬥爭也有一些著墨,作者跟前兩作比起來,拿了很多其他的篇幅,塑造配角和阿高、苑上跟其他配角的互動,加上故事到後半,苑上和阿高才算是邂逅,導致苑上和阿高之間好像沒有多少愛情對手戲。在整題風格來說,我覺得薄紅天女寫的不錯,雖然神話味少了點,但角色的互動,跟苑上和阿高比起先作來更加立體的性格描述,加上有魅力的配角的優點下,還是推薦的一本書。

2007年6月24日 星期日

海萊因~雙星(Double Star)

開場羅倫佐.思邁斯在酒場跟塔克.博羅德本特對談,後來被要求扮演某位人物。在毫不知情和半推半就下接了這個工作。塔克帶者思邁斯飛向火星,在太空船上思邁斯被設計和威脅無法馬上返回地球。因思邁斯說話不算話,臨陣驚慌想逃跑,他們考慮要換另一個電腦選出來的角色。後思邁斯因藝術家行業的自尊答應了下來要扮演彭福特;一個重要人物,當時反對黨的黨魁!

在扮演彭福特,思邁斯因對火星人的偏見無法好好扮演,所以以催眠來克服。另一方面得知因為彭福特被綁架,和火星人守信的個性,所以必須帶為出場儀式。經過排演和組織的細心、籌劃的縝密跟主角感情的融入,使思邁斯的一切外在動作與神韻,與他所模仿彭福特幾乎一模一樣。在到儀式的路上,遇到對手的破壞和阻止,但由於塔克的細心,克服險阻並成功演出接納儀式,在儀式後得知彭福特已被找到。但彭福特的腦受到藥物的影響,醫生判斷必需一段時間後才能恢復。思邁斯答應回到飛船地球的時間內繼續扮演彭福特,但在發表了一篇成功的演說後,突然誇羅格政府辭職的消息傳來。

因誇羅格政府辭職的緣故,需要組成在大選之前的臨時政府,並且皇帝要在新巴塔維亞召見彭福特先生;這是最體面的『正人君子』誇羅格政府的計謀。因此主角被要求繼續扮演彭福特,主角本來打算拒絕的,但在遊說下改變了主意。晉見帝國皇帝時因稱呼而被皇帝識破,經過主角解釋,皇帝覺得讓主角繼續演下去比較好。在成功的晉見後,比爾被從組織中開除了,接者比爾為了報復在一場記者會裡揭露了事實,因而被要求取了指紋後,事實上自從塔克開始了行動計劃時起,就準備了許多防範措施。

最後就在新的一次國會選舉時,思邁斯陪著臥病在床的彭福地觀看開票結果,在他們見到自己的政黨嬴得壓倒性勝利時,油盡燈枯的彭福地也撒手人寰。在悲傷之後,他被彭福特事業的信徒和人民大眾要求埋葬自己去重新創造彭福特,將這個角色永遠地扮演下去……

本書是一本值得推薦的作品,角色在塑造上羅倫佐.思邁斯表現了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可以看到他膽小、懦弱和自私的一面,還有在作為藝術家的一些自視甚高、有點兒吊兒郎當的態度。故事中思邁斯的性情也有因經歷了一些事件和危機,而慢慢的成長到具有大人物的氣度。故事劇情的安排和轉折也做的不錯,如火星的儀式到救出彭福特。之後的內閣辭職事件、比爾背叛到最後雙星會面,到彭福地死亡。在對政治和一些種族偏見在故事中也不留痕跡的批判了一番。

2007年3月29日 星期四

小川一水~復活の地


故事從發生大地震開始,訴說帝國如何從震災復興的過程。一開始的重點是對震災方面的描述,還有震災發生後動亂,和指揮體系的混亂,救助協調和問題反應過慢等問題;另一方面在軍隊和政治混亂上一些人物趁勢取得權力,セイオ因此嶄露頭角。

這部作品大部分的篇幅花在描述事情上面,從一開始的受災狀況,如火災、建築物倒塌還有受傷的難民,到中央指揮體系的喪失引起的恐慌,在大量救災需求和緊急情形下,救災的困難、混亂還有各單位之間的協調困難都有一些描述。故事中期開始描寫政治上鬥爭、後續復興還有一些牽扯外交和種族問題。後續復興的困難重重還有政策推行,也描寫了一些對多數人或較有遠見的政策,卻因一些人的利益或眼前的利益損害,而遭到反對。從對異族人的戰役來看,人民意願的導向有時不理性和缺乏遠見。

女主角スミル臨危受命,接受的攝政的地位。沒有經驗的她一開始在對星外國家和對異族上面的政策發生了錯誤。先是趕走了給予援助的船艦,後又對異族宣戰,後來戰況膠著導致國家花費多餘的經費。スミル是一個不知世事的王族,性格上面有一點任性,後來慢慢的意識到身為統治者應盡的責任。

セイオ是我好久沒看到偉人型的主角了,為了理想不害怕犯錯、不畏懼責難,不因一時的仁慈,終止作正確和該做的事。給部下權限作事,犯錯時也替他們背負,順應多數人所求取的正義,只好無視少數人的悲嘆,做的事的成功與否,由整體利益在帳面上升判斷。但說實在的這種人在這情勢下大部份都會失敗,當我和同學談到セイオ這人時,他馬上回答這人怎麼還沒被鬥爭下台,後續發展也正如同學的說法,成功不只是天使的力量就行了,惡魔有時也很需要,且更為強力。就像馬基維利的君王論提出了看法,個人道德和眾人的道德是不一樣的。セイオ的確做到了官員不是人民的奴隸,但他做一些有遠見的工作時,並沒有像相關的民眾說明,也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當然是否民眾聽的下去是另一回事。

事件描述、政治和外交角力比一般的輕小說來的好。說說本作的缺點。星際勢力的發展我很有意見,本作中星際歷史從地球殖民發展到地球為中心的星際國家,後因戰爭失去了地球這個中心,導致科技和文化喪失,因情報聯絡中心失去加上各星際國家的經濟對其他國家的依賴性,還有失去建造星船的科技,星船不斷的減少導致依賴型的經濟結構崩壞,必須轉向自體經濟,因缺乏貿易而經濟蕭條。地球失去後各星際無力建造星船和科技文化喪失的假設其實不合理,又不是中世紀後羅馬帝國前期的情形,在文化和資訊在交流頻繁和資訊傳佈快速的時代,和平的技藝已開花,加上知識儲存和傳承容易的情形下,這種情形的機率實在不大。且各星際國家在這種情形下像個不懂和平技藝的蠻族互相征戰,而不因利益結合同盟起來,我實在不能接受。

另一方面,賞善罰惡、道德教育和最後大團圓式的結局實在說不是好的作法;像是在二次震災來時,一些被描寫狀似死亡的角色,結果不是受傷就是以逃難了。人民和軍隊的自發行動,和軍隊的違抗命令,異民族間的歧視一下化解。加上スミル的宣言,到政治情形的逆轉,元首相的失勢,帶了點主角必勝的色彩。

2007年3月22日 星期四

威爾斯~世界大戰


描述火星人侵略地球的故事,故事以一個學者的角度,描述所看到和聽到的這個事件。作者對社會現實弊端,社會大眾的無知描述有所著墨,在火星人剛侵略地球的時候,很多人都抱者漠不關心和樂觀的看法。等到發現外星人的強大後,人民開始恐慌和混亂的逃離,故事對和火星人交戰的描述其實不多,大部分放在被侵略下人群的反應,藉由主角自己和他的眼睛所表現出來。從逃離的混亂、和想藉由災難發財的人還有在逃亡中的總總遭遇,表現出社會的現實面。
作者對火星人的創造和描述深深地影響了後代的作家,故事也非人類力求振作打敗外星人,故事就像是外星人屠殺地球人,後地球人逃難的故事,最後的勝利也出人意外。

2007年3月21日 星期三

儒勒.凡爾納~海底兩萬里格

Image Hosted by ImageShack.us

海地兩萬里格這部古典科幻作品,其內容可說是一部海底遊記或是海洋觀察札記。我認為這部的故事性稍微少了些,多為生物和海洋的描述,從一開始的追尋迷之巨大海洋物體,到因為事故被收容到船上,然後經過一連串的海洋探險,稱海洋遊記比較恰當。故事中並沒有多少的高潮或是令人刺激的場景,多是些海洋生物或海底景觀的描述,或是一些理性或科學知識推論和描述:像是從一些魚類或海洋生物的特性描述、珊瑚礁的生成、海底火山到潛水艇需要的一些科技,如儲水槽等的設計等。
故事主要角色的塑造還算不錯,生物學家的阿隆那斯(Monsieur Pierre Aronnax)、尼莫船長(Captain Nemo)、忠心的男僕康賽爾(Conseil),和加拿大魚叉手尼德.蘭(Ned Land)。康賽爾是位安靜有自制力的年輕人,阿隆那斯說他名不符實,因為他從不提出任何意見。conseil這個字意思就是商量、勸告,用在不提任何建議的僕人身上,的確名不符實。魚叉手尼德.蘭喜歡大海與自由,原是海中蛟龍,應該比阿隆那斯更能適應悠遊七海的日子,但被困在無法腳踏實地的潛艇不准離船上岸,讓他消沉,最後寧可以性命換取自由。船長尼莫是個感情內斂知識高深的人,對者陸地上的人滿是仇恨,但對他的朋友和生物其實是充滿關懷,在一些事件上表現了臨危不亂的精神。阿隆那斯為故事的最主要角色,故事也像是它紀錄的筆記一般,阿隆那斯有一些學者對知識和好奇的渴望,還有理性探究的精神,在他夾在尼德.蘭要計畫逃出和尼莫船長的警告還有對海洋的好奇心中間的掙扎,有不錯的人性描述。
最後要談的是書名海底兩萬里格,如果你看完書之後會恍然大悟,原來指的是在海底航行的距離,至於里格(League)對應的公制長度使用Google可以查到,1里格 = 5.55600公里。

2007年3月18日 星期日

William Gibson~Neuromancer


這本1984年的科幻小說,曾經連奪Hugo、Nebula和Philip K. Dick三個科幻大賞,被認為是電腦判客(Cyberpunk)經典之作。故事中設定時間為未來,其中帶者對未來的世界和技術的預測,故事中電腦判客除了虛擬實境以外,連人格複製、人工智能、肉體複製、光學迷彩、太空殖民地、冷凍冬眠等概念的描述。跟駭客任務相比的話,Neuromancer故事中的虛擬世界正是叫做Matrix,劇情同樣泛著日本風情,虛擬世界有人工智能的出現,主角團隊主要構成成員像似,為神秘的老闆、厲害的勁裝美女、被招募來的駭客。故事中也有不少對未來地下社會生活預測的幻想。
故事在電子安全和入侵上有些著墨,也有現實世界和虛擬實境的混淆,實際記憶和虛擬混淆,有保存在虛擬世界的人格,且似乎還散發了點人味,不過Neuromancer刻意不平鋪直敘而採糾纏複雜敘事風格也使普通讀者不容易閱讀。在後續透過漫畫、卡通動畫與電影,才使得cyberpunk文化蔓延開來。

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

娥蘇拉.勒瑰恩~一無所有


在這裡他是獨自一個人的,因為他來自一個自我放逐的社會,在他自己的星球上,他也總是獨自一人,因為他把自己從社會裡放逐了。

這是一部說異文化交流的科幻小說,主角設定從一個理想的無政府的互助社會出身,進入一個現實的中央集權的資本社會的經歷。故事中對就由主角對兩個制度的論述,還有從主角的角度觀察下所看到的社會現象,還有主角在制度下的妥協和行動都有一些有趣的描述,主角藉由自己的經驗和不同外界事物的接觸,想法的改變和內心的掙扎描寫也是值得推薦的。

P38:
如果一本書都是由數字寫成,一定既準確又公正。從來沒有事務可以用語言精確表達,總是會遭到扭曲,會糾結在一起,無法直接而適當的表達。

P70:
在人生的旅途上,愛只是許多路中其中的一條,它有可能是錯誤的一條,然後會消失。

P94:
他一直以為如果移除工作的誘因,也就是人的主動和自發的創造力,而用外在的刺激和高壓統治來取代,人在工作上就會變得懶惰而粗心。利益帶來的誘惑與衝動,比人性主動帶來的效用更大,這推翻了他以前的觀念。

P123:
道德的痛苦與實際的利益兩相權衡之下,他發現後者更重要。

P135:
當人漸漸變老,會需要某些再次給予的保證,這些保證並非一直都是全然合乎情理,但一切完全是為了繼續走下去。

P180:
人們眼看自己的才華、工作、生命都被浪費掉;有才的人屈服於愚蠢之人;嫉妒、對權利的貪婪、對改變的恐懼,全都扼殺了力量與勇氣。

P219:
你們制定一些低級的『法則』保護財產,還有你們的機槍和炸彈的『力量』,你居然把它們和能量與重力法則擺在同一個句子裡?

P377:
用一個人靈魂的自由和跨世紀的理論比一比重量,哪邊比較重?你分辨的出來嗎?我不能!

2007年1月29日 星期一

荻原規子~白鳥異傳


博客來上面的介紹『少年少女追尋自我的神話,闡述愛與死、傷痛與寬恕的東方哲思』,故事是以日本英雄倭建命傳說為原型的創作。勾玉系列的第二部作品,這集維持跟前一部一樣的優點,我就不多說了,以下是一些感想。

主要角色的設定,性格上跟空色勾玉來說,男女主角有一些相似,女主角明朗和天真,也是積極樂觀和為愛向前衝的個性,男主角出身高貴,沒有主見,過於柔順,背負一些宿命的特性都相似,作者在此作中增加了一個重要配角,一個外表輕浮玩世不恭可是內心善良的角色,漫畫家紫堂恭子也常常創作這種角色。

就像那句『少年少女追尋自我的神話,闡述愛與死、傷痛與寬恕的東方哲思』一樣,故事的一部分是女主角遠子追尋自我、成長和認識自己,遠子從一開始跟小俱那非常要好,到小俱那為了成長離開,立下約定下次見面前不會成為巫女,故事一路推演,從小俱那得到大蛇之力到殺死大椎,遠子下定決心要阻止小俱那收集勾玉要手刃他,一路上看似堅強的決心,在真的遇到小俱那時就崩潰了。有此結果並不意外,女主角一直都不了解自己對小俱那的感情,和為何自己想要阻止他,配角幾乎都看破了但自己卻迷失其中,其中也夾帶一些遠子任性和對小俱那不遵守約定的責備,男主角內心掙扎的部份,和背負身世跟大蛇劍的部份我就不提了。

總結就是文筆,敘事手法都不錯,故事和角色的理性面的表現在我看過的日系作品中算上乘的,公正性和平衡度來說我很滿意,沒有特別的醜化和美化一些角色,皇帝和其影子不是只有只有壞的描述和一面,大椎和公主也有一些不當得作為和不正義的一面,也沒有出現相差懸殊主角方獲勝的場景,光是理性、公正和平衡這三點就值得推薦了。

2007年1月28日 星期日

荻原規子~空色勾玉

Image Hosted by ImageShack.us

從以前開始就很想看勾玉系列(台譯破天神紀),在得知台灣代理後就買了下來。介紹中的『有一本書,你十八年前讀它,十八年後你依舊難忘…日本人心中永遠的奇幻文學經典。』實在有點太過於誇張,儘管這部文筆不錯,劇情的節奏和合理度也安排的在水平之上,角色的設定、個性表現和互動在我看過的日式文字作品中算是比較好的了,但如果這算是日本人心目中『永遠的奇幻文學經典』,那我到是覺得如果不是過份誇大的話,那我要對日本奇幻文學的水準大打折扣。

故事描述一個狹也的平凡少女,一心嚮往光明的她,卻發現自己是闇族巫女「水少女」轉世,為了逃避命運,進入輝族王宮,然後跟輝神之子「風少年」邂逅並改變命運的故事。故事中在不少少女和少男的成長,善惡的對立。故事不只有主要角色的描述,配角在故事中也散發出各自的光芒。不過畢竟是兒童文學在善惡和戰爭的描述點到為止且帶太多道德色彩,角色儘管比起不少動畫、漫畫和清小說作品來說顯得有人性多了,但我覺得還是不夠立體。

特點:男女主角的成長描述;男女主角的感情交流和互助;上位者角色的性格描述和表現出的理性;二元對立的描寫;配角的描寫和重量掌握;戰爭的公正描寫。總結來說文筆流暢,故事行雲流水(不拖戲和沒有無謂的旁支),故事內涵適中,故事理性度也掌握的不錯,角色描述還算公正,是個可以讓人輕鬆閱讀且有所穫的作品。

2006年12月26日 星期二

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赫胥黎著為「反烏托邦」小說,故事設定為科技進步後的世界,世界在居民的眼中是個烏托邦,開頭說明了以制式化,在淺意思下限制人民,以適度發洩不讓慾望高漲和分配不同階級工作的放式,以遺傳科技加上催眠暗示的方式來達到世界的穩定。讓我想到維持一個團體必須要有各種人才,領導人,天才,一般人,庸才缺一不可的概念,庸才的存在可以讓組織和諧。

以一個野蠻人(舊世界的人)進入文明世界後,對 Brave New World的反諷,看見婚姻與家庭制度的瓦解,人性的牴觸加上宗教的摒除,最後和統治者對制度的不滿和辯論結束。

提出快樂穩定和自由和真善美的相對,新世界中存在的都是一些粗淺的藝術,新世界中的藝術只有技巧沒有內涵。問管理者為何不提出古老有內涵的作品,因為新世界的人生於安逸,無法瞭解一些藝術中的孤獨和痛苦和其他的情感,沒有婚姻、家庭制度和宗教,無法體會愛情和親情,點出享受烏托邦後的代價,反映出不同世界中人想法的不同。

鋼穴、裸陽、曙光中的機器人

機器人之父艾西莫夫的機器人系列的其中三部作品,以推理科幻的形式呈現,三則故事都是以一個事件的發生開始,然後就是主角之一的貝萊被強迫接手這些案件。故事進行的模式皆是案件→貝萊被打鴉子上架→丹尼爾幫忙→蒐證然後推理失敗的迴圈→靈光一閃→案件初步解決→尾聲。

在人物上比起一些偵探故事中主角是天才的設定上,主角貝萊只是一個一般有理性的警察,常常逞強,有時又會自以為是,或是認為被人看不起,但在對於一些重要的事情可以理性的判斷,不會順從自己的情感。另一個主角丹尼爾設定上是一個極度像人的機器人,做事一切都遵從機器人三大定律還有理性,因為三定律的關係在搜 查時幾乎只有輔助的角色。

三部故事模式雖相同但卻是在三個不同的世界進行,光是不同世界的風俗觀念還有世界觀不同讓故事有不同的感受,主角在面對異世界的不同所造成的文化和認知是其中一個特點,主角老是以自己的觀點結果在異世界老是碰壁,且常常自以為解決了案件,卻發現是因為自己對異文化的不瞭解而異想天開。鋼穴的世界是一個密集的社會,所以的人都生活在那個被鋼皮保護的世界中。裸陽則是一個人和人不太往來的世界,溝通幾乎都是用視訊,是一個極度仰賴機器人的世界。曙光中的機器人則是現有外世界中最強大的一個,一些道德觀念和思考模式不盡像同。

故事在搜查時主角會不斷的被認為問了個笨問題,但主角在誘導和搜查上面的功夫做的不錯,且會理性的檢視自己手上有的資料,作推論和懷疑一些可能的原因,雖然常常會是失敗或錯誤的推 論,這也是這部有趣的地方,另一個就是通常在案件背後有時會有另一個動機,這也讓這部增色不少。

海萊因~夏之門(The Door into Summer)


故事是一個被自己認為是好有的人和一個婚姻騙子欺騙,然後灰心想冬眠三十年後來報復開始。故事的敘事方式還有在時光跳躍後的種種描述都算是推薦的部份,三次時光旅行並非如出一輒,而是包括人工冬眠與時光機兩種方式,時光機回到過去後,主角對未來的安排部份和復仇是故事的高潮,最後到二度冬眠到和長到二十一歲瑞祺在一起的Happy End,故事一開始的不如意和挫折,和從時光機回來後際遇有一些對應的關係,最後以你只要試過所有的門,其中一扇必然是夏之門作結束。

主角活生生的圓形性格是這部的一個特點之一,還有時光旅行的部份也是一個重點,有不同時代的變革還有過去和未來的因果關係,當然作者將主力完全放在主角和尋找夏之門的部分,主力在敘事上面的資源分配是我推薦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