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我有點失望,我期望作者能帶領我窺探黑暗的深淵,結果作者在淫穢跟變態描述到一定程度後,就停止了,沒有更進一步的描寫。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很多比喻和暗示上是我以前沒見過得,尤其是關於色性、自虐和淫穢的描寫上面。再來就是艾莉卡跟她母親的不健康的關係,不論是母親的佔有,希望藉由愛利卡的成就所得到的安慰和虛榮,還有艾莉卡對母親的反抗跟屈從,有著深刻的描寫。再來就是關於禁慾教育跟精英教育艾莉卡身上的影響,和她因此延伸出來的行為模式,也有著有趣的描寫。
故事開始藉由各個事件,角度還有時間來讓讀者對,艾莉卡跟柯赫太太有一些認識。一開是談到音樂家,裡面作者提出艾莉卡這個角色對音樂的看法,詮釋也是一種創造形式。若將演奏比喻成一鍋濃湯,演奏者總是用自己的、純屬個人的東西來調味,他會扎出新血滴進濃湯。然而,詮釋者必須服從作品的原創者。並描述在艾莉卡無法成為成功鋼琴師後,她只能改當教職,在這情形下的內心和性格,「假如教師有心,她的學生沒一個能成功。沒一個後輩能從艾莉卡的班上崛起,或者是意外的踏上鋼琴家的成功之路。既然你沒能登峰造極,那為什麼要讓別人上去?且還是你一手養成的?」描寫她的嫉妒,接者描寫艾莉卡的成長,在母親的嚴密監視還有虛榮的期望下,她被灌輸優於他人的想好,和藝術家的孤獨,也就是「攀上巔峰便能享譽國際,不過大多數的人無能登頂。那兒冷風呼嘯,藝術家很是寂寞,也認清了自己的孤獨。」
接著不斷以各種比喻和看法來描寫一般大眾,不斷地加深讀者對柯赫女士對艾莉卡洗腦的印象。談到艾莉卡的一些想法,「有草根性的人大力推崇平庸。他們讚揚它,說其中大有價值。他們想是自己很強壯,因為他們是多數。中間階級沒有恐怖,沒有焦慮。他們抱在一起,沉溺於溫暖的幻象。」還有「一般大眾要的是痛苦與一堆激情,因此每個作曲家該做的就是替他們受罪,有所體驗,然後小心記下來。他們要得是叫喊和尖號,不然他們就會一直叫喊尖號。」母親對女兒的寵愛跟獨占,和讓她覺得她優於其他人的作法,禁止接近異性的禁慾主義,導致了無法挽回的後果。「她」天真無邪的心隨著年齡的成長,變化成毀滅的貪慾,一種想滅絕的欲望。作者以這些交代了艾莉卡的個性和生活,給讀者一個艾莉卡是誰的詳細影像。
後來艾莉卡對母親的反抗,還有對痛苦跟情色的渴望的描寫。在艾莉卡因為學生看裸女,而被斥責的那段,故事中突然聯想情色電影,裡面很多對我來說新奇的色情比喻,最後以「就算膽子最大的馴獸師也不敢夢想叫花豹或母獅帶著小提琴出場。人類的想像力的極限,就是大熊騎腳踏車。」結束這段,暗示母親對艾莉卡的音樂期待和訓練,也暗示艾莉卡學生的父母,在做一種愚蠢的事情。風化區的描寫,帶出艾莉卡反抗,並描寫了賽馬和土耳其人和斯拉夫人觀賞的色情脫衣秀。艾莉卡的生命一成不變,母親提倡,生命中越少變化越好。
可是克列默先生讓這不變得世界從新開始動起來,艾莉卡想從母親的支配下走出來,找到另一個人來服從。在一次在小學的排演中,艾莉卡在小學廁所跟克列默先生的一來一往,他們互相爭奪支配權的第一戰。但艾莉卡急進的一封信毀了他們的關係,在知道艾莉卡要他虐待她後,他覺得,她應該離城而去,如此他年輕、新鮮的鼻孔,才不必在繼續忍受這獨特、教人反胃的騷臭,動物腐爛時發出的臭味。後來克列默在找不到動物發洩後,毒打了艾莉卡一頓後,就在也不對她感興趣了,結果來說艾莉卡在爭奪支配權上失敗了。
諾貝爾文學獎的評語是「她用超凡的語言以及在小說中表現出的音樂動感,顯示了社會的荒謬事情。」仔細想想,維也納的公車那段,賽馬,土耳其人觀賞的脫衣秀,公園上演的野合,跟殺害動物等,的確算是荒謬的事情。但我比較有印象是故事在情色性慾的描寫和音樂的比喻,在音樂方面:『有位「女博士」,她一直試著探索莫札特「安魂曲」的終極秘密,她仍茫然無所進展,因為他的作品淵博難窺,超出我等理解範圍:女博士將它稱作音樂史上最輝煌的代表作。有些事物,不管你耗費多大的心血,都無法一探究竟。又有什麼好解釋的?何況這類作品不屬於塵世,根本就是無可言說的。偉大的詩歌亦然,人不應該嘗試去分析的。』和「艾莉卡揶揄說,他可能沒看過極險的峭壁、極深的深谷,以及咆嘯的溪流砸打過夾岸的石壁,或者是新村湖般的壯麗景色。舒伯特表達的是如此激烈的對比,不喝下午茶的溫和情緒。」在性慾方面,有艾莉卡在公園偷窺後來失禁,土耳其人和斯拉夫人觀賞的脫衣秀,跟最後面克列默想找動物發洩的部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