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馬克思.蓋洛 - 出征號響(拿破崙四部曲)

這本書描寫的東西,我實在不是很有興趣,我比較想看的是拿破崙跟時代之間的關係,歷史的洪流跟拿破崙的互動,拿破崙駕馭這股民族主義和啟蒙運動的浪潮,到被民族主義擊敗的歷程,總之就是比較靠近歷史上得宏觀跟巨觀的角度。這本卻是以拿破崙的個人為出發點,在個人情感上面的大量描寫,描寫拿破崙內心的掙扎和隨著時代觀點和政治主張的蛻變。

從科西嘉被法國佔領開始這故事,拿破崙父親因為偏向法國,取得了一些利益。父親計畫讓拿破崙從軍,約瑟夫去當教士。拿破崙自幼就是一個性情暴烈、熱情、有野心跟進取心的人。第一章有大片篇幅講他軍官學校的求學過程,因為硬脾氣、暴躁,另一方面由於是科西嘉人,所以受到其他學生的輕視和孤立,拿破崙也建立自己的王國,對抗其他人。這個時期的拿破崙非常熱愛科西嘉,他打算為科西嘉寫份歷史。因為和其他學生的對立,拿破崙鑽進書本的世界,並鑽研數學希望能以一年的準備時間考上砲兵軍官,令他脫離這個不舒服的環境。結果拿破崙達到了他的目的,跟他一起考上的同校學生只有四位。

從青少年到剛成為軍官的那段時期間,拿破崙對盧梭的學說有一股熱誠。初期拿破崙常常有一下的感觸,『身為軍官,因為義務被迫表揚那些在道義上他應該憎恨的人。』這時家裡出了一些事故,拿破崙被迫請假來安頓他的家人,這時拿破崙已經成為這個家庭的主人了。因為職責,拿破崙被迫收假回去,再度回到他的砲兵的崗位。一成不變跟老是駐防的生活,還有砲兵軍官(因為學費國家出,這學校也是為國家訓練軍官)必須服從法國貴族,和為他們工作。拿破崙野心無法得到滿足,內心出現『的生活是這樣嗎?難道應該永遠隱藏內心的思想、慾望、和野心,去附和平庸的現實?難道應該把嘴巴塞住,不讓內心的感受喊叫出來?難道應該束縛住自己,以免偏離該走的路?』的想法。上天似乎聽到了拿破崙的心聲,爆發了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因對科西嘉的熱愛,和對舊法國的冷漠,使他支持科西嘉的起義,而非盡他的職責為法國效命,對抗反叛分子。另一方面在這風潮下,拿破崙萌生了平等和人權的想法。

拿破崙因為資格不符,無法經由正當管道在軍階上爬升,所以他必須走非正規的地方義勇軍的中校來達成他的目的。在競選義勇軍副司令的過程中,拿破崙使用在大開宴會籠絡當地民眾,並在最後關頭綁架委員,迫使委員投他一票,選舉的結果拿破崙出任義勇軍的副司令。拿破崙在這過程中有一個新的體會,『唯一重要的就是勝利。無論用什麼方法,一切的考量點都是計畫和目的的達成。另一方面勝利也等於被憎恨。』

拿破崙被選上後,之前因為波拿巴特一家向法國諂媚的關係,鮑利已經對拿破崙不信任了,這次選舉的結果讓拿破崙打敗了鮑利派的人,讓鮑利跟拿破崙之間出現了很大的裂痕。另一方面鮑利這位以前的科西嘉英雄,形象以在拿破崙心中破滅(因其保守行為和真實的鮑利並不如想像中的偉大)。一方面拿破崙受到鮑利和科西嘉居民的排擠,另一方面也是野心無法伸張,拿破崙跟鮑利和科西嘉分道揚鑣。

拿破崙被調去土倫,在他努力不懈,不斷地規劃謀略,並提出作戰計畫下,當時的將軍下了一個賭注(另一說法是將軍受傷,他是當時最高軍階的軍官,有濃濃的時代創英雄的味道),接受他的提案後,成功的佔領據點,以砲擊打敗英軍。土倫之役後他被升為准將,受命指揮義大利軍團。雅各賓派看中拿破崙的軍事才能,並積極拉攏他。拿破崙不想得罪雅各賓派,但也不想跟他們走太近,所以都委婉的拒絕了。在羅伯斯比上斷頭台跟雅各賓派失勢後,因為跟雅各賓派關係密切,拿破崙受到冷淡的對待,上層想將拿破崙調任為步兵團的司令,對拿破崙這個砲兵來說這個決定等於是降職了。

對於極端的統治行為,導致人們的反感,這時情勢往反方向震盪對保皇黨有利,當時共和分子為了保有他們的共和理想和權力,找拿破崙來幫助他們。拿破崙快速的軍事準備下,成功的守住了首都巴黎。他心中知道總有一天要為這個勝利付出代價。雖然死在他大砲下的三百人跟以前革命風暴犧牲的人相比,算不了什麼。但人們永遠不會原諒他粉碎了保皇運動。拿破崙鎮壓葡月政變後,被升為國內軍團的領導著。

義大利軍團的遠征,老實說在這本書上描寫來說,沒有什麼好說的,不外乎是行軍中對於危險的焦慮,並夾雜了對約瑟芬的思念的個人情感描寫。對我來說這部份頗無趣,作者似乎是想要表達拿破崙遠征不如外表上這麼光彩,在私底下充滿了掙扎、焦慮,對想要戰術戰略描寫的我,覺得蠻失望的。在經歷了在義大利的成功後,拿破崙又受到國內的排擠,拿破崙也看出了政局的浪潮,主動表示要成為國家研究院院士,以學術的偽裝,來隱瞞他的野心。拿破崙本之後計畫對英國的遠征,但評估了海軍後轉為向埃及發展,這個行為可以比照凱撒征服高盧的作風,其實凱撒那時缺乏的就是功勳,並藉由凱旋得到民眾的支持,所以凱撒故意開出那些高盧族長無法接受的條件,逼使他們開戰,並又擊敗他們獲得榮耀。拿破崙在埃及的作法其實也差不多,即使在埃及的行軍並不順利,遇到了險阻,後來因為疾病和缺乏糧食,還有受到英軍海上的封鎖,士氣低迷。拿破崙在政治上很有天份,知道只要最後打個勝仗回國,國內的人就很快的忘卻之前的失敗,並以一個凱旋將軍,而不是受到英軍壓迫者的身份回來。在埃及的勝利有了足夠的名聲後,順勢發生霧月政變,三人執政成立結束了第一本。

作者對拿破崙的心境有大量的描寫,說實在的對此我並不太感興趣。作者描寫了拿破崙的暴君形象、剛烈的性格,和永無止境的野心。另一方面也告訴讀者在他勝利的外表下,並不如此光彩,事實上拿破崙私底下經歷了焦慮、痛苦、煩惱和對生存的掙扎。另外就是拿破崙在政治上的觀察跟實行的手段,例如『米拉波(這個被崇拜的人物),人們後來才知道他是個受國文金錢賄,受人指使的特務。』拿破崙「看出一切東西都有其隱密黑暗的一面,而且這通常才是真實的一面。可是只有其少數人知道這個秘密。」我想了解的是拿破崙身為偉大人物的那面,還有拿破崙、時代還有歷史洪流三者之間的關係和互動。

拿破崙是個天生的野心家,也無法被人們所駕馭。有些歷史學者認為,那些領導人物都是可憐人,因為他們是人民的奴隸,「一個好的領導者是不需要討好巴結所有的大眾。」拿破崙的才華和激情勝過同時代其他法國的政客。他也知道要成功,要留下英名,定會激起滿天謠言,引起敵人和忌妒者的怨恨。那些不被怨恨的人,都是什麼也沒做的無名小卒的道理。所以他與那些人之間,不是對抗競爭,就是收買他們,不然就是消滅他們。拿破崙有這濃濃的浪漫主義中,主角的性格,『不把生存之事放在眼中,卻事事野心勃勃,想當領袖,且決心冒死達成目的,絕不讓任何事情阻礙停下,只把世人的罪惡和美德當作工具和手段,對他來說罪惡和美德沒有太大的區分。』這跟拜倫塑造出的浪漫英雄形象有部份的吻合,「他在和部下們的交往上,掌握了他們的靈魂並用那制人的手段(使之寒慄昏亂)領導卑劣的人心。就是這樣的一位英雄《過分憎恨人類以至於不感覺痛苦和悔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