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7日 星期五

[轉載] 聆聽音響有無客觀標準?

聆聽音響有無客觀標準?

梁中鍔 2005-02-23

Copyright (C) 2005-02-23 by 梁中鍔
原文出處:交直流音響工作室 AC&DC Acoustics


這個標題可能不十分正確,因為我們是聆聽「音樂」,至於「音響」,則是聆聽音樂時的必要操控工具。但這些年來,經由某些普遍性的認知,音響的地位早已凌駕音樂,每位音響迷都是「聽音響」,聽音響器材發出來的聲響。

無客觀標準喜歡就好

確實有不少人認為聆聽音響並無客觀的標準,你喜歡管機,他喜歡晶體機,我喜歡真空管+電晶體的混合機。有人偏愛小提琴的弦樂,所以很在意高音「油不油」、細不細?有人嗜好尺八及double bass,所以很在意低音能不能「出得來」、下得去?或是只愛聽人聲的CD片,高音及低音的表現還在其次,有時他只要求中頻的表現要有「肉聲」、要飽滿。

正因為沒有客觀標準,所以製造廠商上千,各式各樣產品更是上萬;各種不同的說法也比比皆是。正因為沒有客觀標準,所以就算是材質完全相同,只要標上「for audio音響專用」幾個字,就能多賣好幾個錢。在一般人看來,聽音響的行為有如吃安非他命般的「中毒」,當毒癮襲來,所謂客觀標準就完全不存在了。

認為聽音響完全沒有客觀標準的人,理當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的奉行者。我沒見過西施,想必婀娜多姿;若是體重七、八十公斤,那大概也只能終年溪邊浣紗,上不了龍床。全世界都有beauty選美活動,年年舉辦。參賽美女都有自傲的身材,不談內在修養如何,但她們的body上可不能有一點疤痕和贅肉。而你的情人眼裡出的那位「西施」,可能連報名資格都沒有。

聽過交響樂團的現場演奏嗎?看過歌劇的實況演出嗎?那絕對和在家裏聽音響大不相同。別會錯意,我只說兩者不同,並未表示音樂廳的現場表演一定優於在家裏聽音響,因本文要談的主題與音樂廳的現場演奏無關。只是筆者希望音響迷能偶爾開開耳界,例如每年至少兩次聽聽音樂廳的現場演奏,特別是國內真空管機製造商的老板,不要一輩子只窩在家裏聽音響,否則連國家音樂廳和戲劇院在哪都分不清楚。

到底聆聽音響有無客觀的標準?認為聽音響並無客觀標準的人,應該是受到金錢及心理的限制。可能的原因是:聆聽空間太小、器材素質達不到水準、沒什麼音樂休養、很頑固、欠缺正確的音響知識、因年歲日增導致耳力退化、說話很客氣…。

客觀標準一直存在著

聆聽音響當然有客觀的標準,中文高傳真、英文Hi-Fi,就是客觀的標準,而且存活歷史至少已有30年,人人皆知。

純粹以聲音的表現闡明客觀的標準,一點不困難。至少包括─1:寬廣平直的頻率響應;2:極低的背景噪音(應該是沒有);3:透明的左右音場再現;4:透明的前後深度再現;5:透明的音場高度再現;6:不壓縮的高動態…。請注意,這些條件是必需的,並非是單選題,也不是複選題。

上述幾項客觀標準還未扯上音質表現,都是從大方向看;試以「寬廣平直的頻率響應」再做說明。你認為20Hz~20KHz很容易?對喇叭而言就非常困難,還不是普通的困難,甚至永遠無法達成再生20Hz要求。將低音條件改成30Hz,還是困難重重。有些小尺寸、小單體喇叭,再生70Hz就已勉強,更別提頻率低至50Hz、40Hz。如果你是這種小喇叭的用家,感想如何?是暗自懊惱、決心努力,還是也跟著別人認定「聆聽音響並無客觀的標準」?

當CD片的樂曲有40Hz低頻,音響愛好者的audio system是不是也應該再生出來?否則你只還原85%,還不夠Hi-Fi。當然,我們也可以犧牲低頻,因為再生低頻確實困難;但我們也應該承認:這是我使用的器材還不夠頂班,達不到Hi-Fi的要求,真正好的音響,絕對不是我家裏這樣。

有些小喇叭號稱能再生低頻,聽某些CD也虎虎生威。但將同片CD以大喇叭播放,卻沒什麼強大低音。為何?因很多小喇叭在設計時故意增強70Hz~80Hz的頻段,雖然不乾淨,但討音響迷喜歡。反之大型喇叭響應較為平坦,70Hz~80Hz不去刻意增強,以大喇叭的想法,真正的低頻要50Hz以下才算數。

在此嘗試舉例說明。檢測方法很簡單,準備一張具有震音訊號的CD片及電平表。在安靜環境下,先以200Hz調至電平表顯示75dB。然後頻率向下移,大約120Hz時會升至77dB,100Hz升至79dB,80Hz時升至81dB;但60Hz會降至70dB,50Hz時就急速衰減,只剩下背景噪音讀數。若測試結果類似上述這樣,即表示此款喇叭響應不平直,尾端翹起;使用者雖聽到肥厚的低音,但那是不乾淨、失真極高的低音。

「有低音」與「有乾淨的低音」完全是兩碼子事。器材超級的好,聆聽空間也不能遜色。30Hz的波長是11公尺,不容易吧?

在英文版音響刊物中,常有stereo image、sound stage等字眼出現,這與音場的寬度、深度有關。某些靜電及鋁帶型平面喇叭,由於具有雙向發音特性,因此廠商都會建議使用者在擺位時要稍稍遠離背牆,例如最低要求是2公尺。如果音響迷的聆聽空間小,喇叭必須緊靠背牆,甚至也緊貼側牆,那不是全然放棄音場、深度?在此情況下,你聽到的常是混混糊糊的聲音,而無法聽到透明、清晰的聲音。

我曾經對許多人講過一個千真萬確的音響笑話:某英國音響製造商的股東們開會,討論亞洲人當中,台灣人、日本人、香港人,誰最容易受騙上當?包括耳力差、崇尚進口品牌。討論、表決的結果是日本人排第一(台灣人排第二)。因為日本地窄人稠,故多數人居住空間極小,著名的Stereo Sound雜誌,其試聽室亦不及6坪。喇叭擺位不僅貼背牆、貼側牆,兩只喇叭相離也不超過1公尺;因此接上任何其他器材做評論時,聲音表現幾乎都差不多。

某些喇叭也是limiter─限制器,換用不同的前級、不同的後級,聽起來都沒啥差別。國內有人曾言:音響擴大機20年都沒進步;他是以老機與新晶體機相比,由於得到大約同樣的聲音,因而如此判斷。事實上是:他的喇叭、他的聆聽空間太差,聲音都混淆在一起,無分辨解析之能力。

以前我有某位消費者購買組裝Chorus前級,很興奮的打電話告訴我:梁先生,你的Chorus聽起來和Cello Palette一樣棒!我卻澆他一盆冷水:Chorus贏不過Celle Palette,你是用什麼喇叭?原來他用Lowther。經過一番討論及日後的驗證,他老兄終於明白:Lowther效率高,很好驅動,但用來鑑別不同放大器的聲音表現,還真的是限制器。

在音響室內想聽到透明、清晰的聲音,絕非易事。器材素質要高,特別是喇叭,本身就不能有箱音,擺位也要好;這意味著空間坪數不宜太小,並且至少要有簡單的吸音處理。大的空間、好的器材,在加上好的空間處理,就比較有可能呈現音場的寬度、深度與高度。這絕對是客觀標準,而且放諸四海皆準。(在相同空間,小喇叭的音像,會比大喇叭容易精確取得。)

可以用兩個字形容

筆者甚拙,不能像成文憲法般,條條列明聆聽音響的客觀標準。即便列出,可能也有人不同意。若是以兩個字來形容,我認為聆聽音響一定要精確。器材要精確、空間要精確、搭配擺位也要精確,這樣才能將CD或LP上的情報、資訊完全展現。看懂嗎?所有音響器材都是為了「再生」,但並非為了再生音樂廳的演奏效果,而是再生訊源媒體的效果。這些訊源媒體就是LP黑膠唱片、CD/DVD audio/SACD光碟片、錄音帶。在某些音響器材廣告宣傳上時有「重現音樂廳效果」字樣,其實音響器材是用來「重現唱片效果」;所以才有人認為聽LP、聽CD,都是在聽「罐頭」音樂,這是有道理的。

唱片公司都有專業錄音人員,錄製CD母帶時,音響迷對錄音師的添油加醋完全不能防止,但聆聽音響時卻添加調味料,當然就失之精確。所以,不精確不一定不好聽,但精確通常會好聽。

某些小喇叭極適合播放韋瓦第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但播放霍斯特《行星組曲》的《火星》就窘態百出。如果這位音響迷強詞:老子就只愛聽《四季》!或是:老子就是不鳥什麼音場、深度!或是:老子就愛聽患重感冒、有鼻音的男高音!那他真的可以很happy活在他的audio世界裏,聆聽音響也就真的不需要客觀標準了。

你可以不理會客觀標準的存在,但不能否定客觀標準的存在;更不能因自己條件不符,進而去蔑視客觀標準的存在。本人雖從事音響二十餘年,但也距離Hi-Fi甚遠,此生雖可能無法如願,仍猶在努力以赴。

職是之故,雖然筆者認同聆聽音響雖有其客觀的標準,但卻也不否認聆聽音響有其主觀的樂趣。例如器材評論,聆聽兩條電源線、兩條訊號線,或換用不同材質的腳錐,或比較一只50元與一只700元的保險絲;甚至貼個第八元素看看有無改善。這種「比較優或劣」的音響行為,專業一點的說法,有點像是A/B test。

A/B test在audio世界中,是天天都進行著,這裏面90%都是主觀的樂趣。A/B test的基礎是「Seeing is Believing」,講成中文就是眼見為信。請特別注意那個「見」字,見者,看見也。亦即在做A/B test時,所有動作都在雙眼注視之下。例如先插A牌電源線,再換B牌電源線,因試聽人一目瞭然,所以能一語道破:嗯,B牌電源線的低音比較結實。

如果A/B test完全讓你看不見,好比是blindtest─盲目測試,你能確實能分辨出兩條電源線的音色差異嗎?做盲目測試,至少需要兩個人,一位以耳力試聽,一位變動設備;但試聽者不能看到設備的變動。

比較50元與700元保險絲的音色差異,要先讓試聽者看見,並確實比較出兩者有差異後,才做盲目測試。控制者可用10次變動,例如有5次插入50元fuse,有5次插入700元fuse;或是有7次插入50元fuse,有3次插入700元fuse。對於第八元素到底有無功效,也可以依法泡製。但要把握原則:每次變動,都不能讓試聽者看見。

除非A/B test的A與B差異甚大,千萬不要輕易嘗試盲目測試。但若是讓我試聽比較LS-3/5a及Dynaudio三音路喇叭,就算音壓調成一樣,就算矇上眼,我仍然有把握分辨出來;就算是double blind雙盲目測試也無所謂。

盲目測試的實例:美國音響鬼才Bob Caver曾生產過一批具有真空管味的電晶體機,他找了很多管迷試聽。透過盲目測試,管迷無法正確分辨管機與Caver機的差異。Caver將此結論註明在廣告稿,並刊登於Stereophile雜誌上。結果立刻受到管機製造商的圍剿,Stereophile也不再接受Bob Caver的廣告。你會發現在盲目測試狀態下,聽音響真的毫無樂趣─因為大多數的A/B test盲目測試,你根本聽不出來!

我曾經在《交直流》第18期上寫過一篇文章:音響學的基礎是欺騙,當然也得到很多人認同。例如明明是中國大陸製造,卻在機背上印USA或Germany;而音響雜誌的主筆雖心知肚明,卻完全不表現在文字上,寧願當幫凶─只要對方刊登廣告;反正有奶便是娘。

玩音響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自己騙自己。除了別人(音響店、雜誌主筆)在騙你,你可能也常常在騙別人,此外你還得自己騙倒自己,這才算是高段。例如你將前級原本一條1500元的電源線換成5000元的發燒貨,真的聽出有差異嗎?就算沒差別,你也會強迫自己「發現」有差別。因為當你自承無差別,就表示你的耳力有問題,分辨力低。沒有一位音響迷會承認自己耳力差、分析力不如他人,所以一定要進入「自己能騙自己」的境界,才算是audio fan。

2006年10月26日 星期四

[轉載] 音響的莫非定律與其它真理〈之三〉

Copyright (C) 1999-07 by 黃智鈺
原文出處:拓樸音響工作室 發表於《音樂月刊》202期


藉著喬志高先生一篇《莫非先生的美語哲學》閒扯了許久,差不多該收尾了。

論真格的,「莫非定律」除了提供某種提醒甚至警世的功能外,對我們這些經常遭遇「不如意事」的升斗小民來說,無寧更像一種解嘲。一種以苦笑、幽默與自嘲來解脫困頓處境的生活態度。

然而,在喬志高先生的短文中,最吸引我注意的,卻是一條不很解嘲的『定律』:To know yourself is the ultimate aggression.

以筆者這等三腳貓的英文功力,佐合一點自己的人生體驗,我心目中的翻譯有點兒像是:認識自己是永遠的硬仗。〈喬文譯為:知道自己是好勇鬥狠的最終方式。乍看難以明白,但仔細咀之嚼之,有更深的況味在。〉

無論如何,我確實覺得『認識自己』是天下古今既是最難,卻又是最容易的事了。

先說容易的一面好了。想想,我們要認識外在的世界有多難啊!至少,充份而正確的資訊是不能或缺的吧!可認識自己,自己一直都在啊,就「充份與正確的資訊」來說,認識自己沒道理變得困難的,不是嗎?

經過幾年認真的觀察,我的感想是,因為認識複雜多變的外在環境令人非常困頓迷惑而耗時費力〈知識爆炸、資訊泛濫〉,因此也就無暇顧及認識自己了。從而,使得原本相對簡單的「認識自己」變成陌生而疏離的功課。

這當然是一種極度簡化的便宜說法。事實上,人很難把自我與外在的關係界定清楚,更遑論把其間的複雜互動分隔明白。

在話題扯得太遠之前,趕忙拉回來談談音響吧!

感覺上,似乎不少人的音響生涯走得並不順遂〈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觀點看,這其實是常態〉,這中間固然有許多外在的因素,但對自己的認識不夠〈所謂反求諸己〉恐怕才是主要的原因。

隨便舉例來說,並不是每個買音響的人都有著相同的動機。某人買對喇叭給她媽媽唱卡拉OK,一用經年,遍歷無數次的回授嘯叫與麥克風摔落時的強烈脈衝竟然沒壞,他自然會認為這是對好喇叭,只要有機會,他會毫無保留的推薦給你。

某人對他的歐洲名牌設計沾沾自喜,推崇備至。你可能不知道他每晚啜著紅酒,「看」著那對漂亮至極的喇叭,享受寧靜,而心滿意足。

某人進音響店挑喇叭時帶著捲尺殷殷丈量,因為,照他說的,喇叭這種東西應該「完美的嵌進他新裝璜的櫥櫃中」。

某人一進門就先說明他要一對最低效率的喇叭,因為,他就喜歡看功率擴大機被操得氣喘噓噓、汗流浹背的樣子。

某人在AB比試聽了半餉後決定要比較重的那一部,因為行家們說過,重的表示夠工足料。

他們都很快樂,因為他們都很清楚自己的要求,並且依此做了正確的決定。

你呢?你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嗎?

幫幫忙,在你翻起兩顆黑眼珠開始想像一堆「必要條件」時〈對,就像相親一樣〉,請先記起一個老掉牙的麵攤笑話:

「多點湯、多點蔥」顧客說。

「好咧─」麵攤老闆。

「多下半團麵吧!!」

「好咧─」

「多加幾葉青菜吧!!」

「喔,好咧─」

「多加幾片肉行不行?」

「行,行,一共二百五。謝謝!」老闆一臉笑容的說。

其實這個故事有個24K金的豪華版,頗讓人有「大丈夫亦若是」的豪情。

幾年前Hi-End音響界頗流行一句俏皮的豪語:「我的品味再簡單不過了,我只要最好的」。〈印象中,此典或出自邱吉爾?〉

各行各業的商家對這類豪客自然非常歡迎,但假如你在說完這句話之後竟然還問價錢的話,老練的商家會堆滿一臉體諒的微笑說:「您不會真想知道的─」一邊已把右手微微抬起準備捧接您的金卡。這時候假如你還不識相點立刻把你的金卡亮出來,甚至還追問價格、折扣和送貨事宜,商家會更努力的微笑〈可能還對你微微擠了一下右眼〉:「假如您真得問,那麼它可能不適合您〈您一定買不起〉」。多窩心啊!

多豪華、多痛快啊!

看過《麻雀變鳳凰》裡的理察基爾是怎麼花錢的嗎?或者,更早一點,湯姆漢克思在《跳火山的人》裡是怎麼打點行李的?帥呆了!

多年來我一直沒打定主意想做那個二話不說就亮出金卡的客人,還是那個天賦異稟應對一流超級勢利的門市商紳。

但我得到兩個結論。一是「莫非定律」真的有益身心。二是,我從來就沒騙過你,認識自己,無論怎麼翻譯,真的不太容易,即使「自己」始終如影隨形。

2006年10月25日 星期三

[轉載] 音響的莫非定律與其它真理〈之二〉

Copyright (C) 1999-06 by 黃智鈺
原文出處:拓樸音響工作室 發表於《音樂月刊》201期

The other line always moves faster.〈別條隊伍總是移動得快些。〉

在公路上飽嚐塞車之苦的人們對這條定律可真是再同意不過了。大家塞成一團,斜眼看著隔壁線道開始順暢移動,等自己費盡辛苦把車挪進隔壁線道,嘿,這條線不動,剛剛那條倒動了!

另一種也很常見的狀況是當你選擇左線道以求順暢直進時,必然遇到一堆半橫著等待左轉的車。

依照我的觀察,道路上的莫非定律還可以比照此條的精神加以擴大。例如說:『發現非左轉不可時,你一定正在慢車道上』反之亦然:『你總在快車道上發現該右轉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此之謂矣。

這一條定律若要跟音響扯上點關係,恐怕也就在這種『老是看不準』的不如意上。

有個朋友玩老QUAD靜電屏,用情之深算得上是天長地久型的。可人總會靜久思動,加上發燒朋友一旁慫恿,終於弄了一對外加的超高音。位置擺來擺去,衰減器扭來扭去,搞了半年仍見愁眉不展,倒不是超高音單體有什麼問題,『現在高音是漂亮了,可老覺得低音比以前更見不足』於是,又開始心思思弄支超低音了。很一陣子再見,超低音試了幾款,事實上,不但試了幾款,甚至還已經全數便宜處理掉了,連超高音也拔掉了冷在一旁。不愧是有點人生歷鍊的傢伙,沒讓自己迷失在『老是換錯車道』的窘境中。他的心得是:『假如我要那樣的聲音,我應該去買一對那樣設計的新喇叭,而不是在QUAD身上疊床架屋。』

後來他還是愛QUAD,原原本本,沒加什麼,也沒改過什麼的一對老QUAD。

我有三個朋友都偏愛VW的Golf。其中一位是女士,從最陽春型的開到現在的GTi已是第三部了,愛得不得了,可絕不改裝,連機油、火星塞都只照原廠指定。另兩位朋友則都是賽車選手型的,開車技術既辣,又精通改車之術,什麼昂貴的改裝套件都捨得花。可多年之後,談及當年的玩勁及改車之道,他們竟都不約而同的說:『改到最後,實在覺得不如一早多花點錢買Porsche〈或Ferarri什麼的〉。』

當然,這並不保證他們一早買的是保時捷或法拉利,就會放棄改裝之樂。我想說的只是,清楚的認識處境及去路顯然是個比想像中還難的課題。

既用了3/5A,卻又對它的『沒高沒低』心有罫礙;買部萬把塊的綜合擴大機,卻指望換個幾千塊的發燒電容而連升三級;系統的基本條件沒弄對,卻想著十幾萬塊的一對線必能將之起死回生。像這樣的對處境認識不清,對去路思考不靈,也就難保不會常聽到莫非先生的冷笑聲了。

瞭解了這一點,下面一則也就很容易理會了:

A short cut is the longest distance between two points.〈走捷徑往往多繞路。〉

英文的字面意義不容易懂,特別是對學過基本幾何,知道『兩點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的人。莫非先生沒打算重新發明幾何學,只不過他知道捷徑未必是直線,或者,未必是寬闊平坦、零落差、毫無風險的直線。此所以,我們不會穿過地心去美國,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向被視為三流的醫術〈正本清源,藥到病除還只是二流,第一流是『醫於未病』〉。下次再有人告訴你擴大機『無力』、『推不動』是因為牆裡的AC電源線不夠粗時,在真動手前你至少還有999個原因和方法值得想想!

別太急於抄捷徑。捷徑的那頭,莫非先生正在等著告訴你,以這樣的搞法─You will always find something in the last place you look.〈你永遠會在最後一個地方找到你要的東西。〉

2006年10月24日 星期二

[轉載] 音響的莫非定律與其它真理〈之一〉

Copyright (C) 1999-05 by 黃智鈺
原文出處:拓樸音響工作室 發表於《音樂月刊》200期

前陣子在報章上讀到喬志高先生的一篇短文《莫非先生的美語哲學》,中間以「莫非定律(Murphy's Law)」及其它出處不可考的人生驗方為梗概加以鋪陳,讀來頗覺莞爾,再證以音響人生的種種,更覺妙趣橫生。

莫非定律最為人熟知的一條是「凡是可能出錯的事,準會出錯。(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wrong.)」對這一條,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音響中的各式連接插頭。我已記不清有多少次發覺使用者將左右聲道接錯,或喇叭相位接反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們怎麼插都行,基本上先就符合了「可能出錯」的條件,因此也就「準會出錯」了。別以為這是初哥初姐們才會紅黑不分,在我自己的經驗中,有太多次是在一群發燒友們品頭論足一晚後才由某人意外發覺一切只是誤會一場....。

平衡式訊號線的接頭(XLR,或俗稱的Canon插頭)好一些,因為設有彈簧卡榫,方位錯了就插不進去,接駁確實時還會有「可」的一聲,但歐規與美規正反訊號相位所用的腳位互異又是一樁困擾。

純從防止誤接的角度來說,早被「淘汰」的DIN接頭至少也比現今通用的RCA接頭好一些。DIN接頭有點像真空管用的管座─方位不對就插不進去─而且還有負端先接的優點,即使在開機狀態下拔插,仍能避免掉大部份RCA接頭正端先接容易引起的衝擊雜音。

我並不「懷念」DIN接頭,因為DIN接頭也有聲道分離度較差的問題。我衷心盼望的是音響工業能制定出一套較嚴謹的接頭標準,除了電氣性能優異之外,更要能防止使用者在任何情況下的誤接。

相較於古老的真空管時代與最先進的電腦產業,眼前THX這種用更多色碼來分別更多聲道的方法,說穿了,實在粗略(至少對色盲或全盲患者就不適用)。

喬文中還列舉了許多較不為人知的「定律」,筆者以音響經驗戲筆敷衍如下(譯文不同):

Friends come and go,but enemies accumulate.(朋友有分有合,敵人則有增無減。)人生經驗大家都有,毋庸贅言。若把這條定律說成是音響與主人的關係大概會是「好東西賣了懷念,爛貨越積越多。」常換機的朋友與音響店的老闆大約都有同感吧!

以前常聽到有人把不圓滿的婚姻說成是「因誤解而結合,因瞭解而分開」。從最低限度來說,最終的結果總算是好的,至少,相處多年,確實瞭解了嘛!但若套到常換音響、遍歷百機的發燒友來說,我的感覺比較像是「因憧憬而買入,因不瞭解而賣出」,換句話說,從頭到尾都處於懵懂之間。而竟然,懵懂多次、不瞭解多次之後,還成了「撲嘍(日本外來語,「專家」之意)」。換得越多,懂得越多?

記得以前張繼高先生說過:換喇叭是「動搖國本」的事。那種「擇所愛、愛所擇」的美德,在今天已經很難看到了,一切不過是消費而已。

If you're feeling good, don't worry, you'll soon get over it.(正覺得快意?別忙,很快就沒了。)這讓我記起一位調LP唱盤簡直神經的朋友,每次他午夜急電說「現在是最神妙的一刻,快來聽聽」時,等我驅車狂奔而至,總看到他若有所失的面孔。後來我自己也有過多次這樣的短暫狂喜經驗,終於領悟到,好的狀態會過去,巔峰的狀態更短暫。慢慢的,也就建立了「常時85分」的觀念─音響,常時能維持85分的狀態就了不起了,偶而的90分或95分就當成獎賞吧,別太奢望。更後來,瞭解專業音響(例如錄音或廣播)注重一致性與可靠性優先過音質與性能時,也就完全欣然以受甚至心嚮往之了。

Don't mess with Mrs. Murphy!(別跟莫非太太作對!)這一條對常串門的發燒友和音響銷售員都極具警示性─得罪了「她」,不管你是那一方,日子可難過了。這一點,大家都知之甚詳。

我想起的倒是另一個案例:

一對夫妻走出音響店,丈夫滔滔不絕的分析兩套音響的高音如何、中音如何、低音又如何如何....
太太只說了兩點,A那一套太貴(或太醜、太大、太....);鋼琴聲也不對。
先生愣在路口,高音、中音、低音....鋼琴聲???什麼鋼琴聲???

2006年10月23日 星期一

[轉載] 蠢伯們的派對

Copyright (C) 1997-05 by 黃智鈺
原文出處:拓樸音響工作室 發表於《音樂月刊》176期

說起來,我是個從Hi-End音響世界「逃」出來的人。當然,假如我能選擇的話,我會比較寧願說成是飄然隱退。

那種情境就像是從一個仍然熱鬧非常的派對中悄悄的,不去驚動誰的溜出大門。或許你在生活中也有過類似的經驗,你已無心於那些繁揚囂鬧,又無意於掃別人的興,而你胸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卻正強而有力的壓迫著你的肺,你急需一口新鮮的氧,於是,你選擇了不說再見。閃人!

對我來說,所謂的Hi-End音響,不折不扣的,已經變成了一個烏煙瘴氣、浮誇喧囂的無聊派對。簡單說,我真的受夠了。有誰會受得了年復一年,廠商們總是換湯不換藥的推出不知道好在那裡,價錢卻貴很多的「新」產品,而距離他們信誓旦旦宣稱為現階段最高成就的舊機種不過十一個月的時間?這中間還得扣掉參加美國CES、台灣Hi-End音響展、日本進口音響展、英國Ramada展、德國視聽展、米蘭展....誰知道有多少展的時間。我興緻勃勃的看了幾年,well,太多年了,我發覺Hi-End音響跟時裝一樣遵循著一定的季節循環,你推出新產品、拜訪重要地區代理商、開發表會、上媒體造勢、打廣告、爭取媒體評論、參展、搜集訂單、回國開會決定下一個新產品,然後,二─二─三─四,再來一次。好吧!我得承認,我原來以為「現階段最高的技藝成就」是需要多年苦心研發,需要時間、心血,然後,也會保持這樣一段時間的。我錯了。原來Hi-End音響只是金屬與矽晶片做成的時裝,而我們這些一生追尋著最極致的音樂重播的人不過是年年買著當令流行的那一件。Again and again。天啊!AGoGo裝又回來了,難怪真空管真是陰魂不散。

在這幾年中,在這個即將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二十世紀末,在這個Hi-End音響廠商群聚討論「Hi-End Crisis」對策的時節,我看到的Hi-End音響活脫脫是個步履蹣頇、語言含糊、態度狂暴,患有嚴重中年危機症候群的醉鬼。在賣了多年無需研發的「現階段最高的技藝成就」之後,他喃喃問著:「為什麼沒有人再愛音響了呢?」他叨叨絮絮的數落著所有人的不是:電腦,該死的電腦!該死的多媒體!它們搶走了我們太多的鋒頭。嘿,現在的年輕人都只聽重金屬了....呵,我能要他們買部Hi-End擴大機聽Raps嗎!

或許吧!但有一點我很確定:時代變了。問題是,廢話,哪個時代曾經停止變化過?

Anyway,我們這位中年危機感甚深的Mr. Hi-End也不能免俗的問起:「我是誰?我到底在『做』什麼?想『做』什麼?」空茫的追索著生命的真義。(英文中的「做」可以是do,也可以是make,我的原意是do,但這位Mr. Hi-End用make嘛ㄟ通。)

我還沒到中年危機的年齡(但不很確定是不是有了症候而不自知就是了),但因為我「逃」過,也自問過「我是誰?我到底在做什麼?想做什麼?」這一類的鳥問題(sorry,一時口快,我並不歧視鳥,只是習慣用語,另外也多少有點「鳥為食亡」的關聯性),因此還算有點熟悉這種悲涼與茫然。

那麼,然後呢?繼續上班、繼續做(do、make),繼續「鳥」下去,時間會治療一切?或許吧!反正,選擇在你。

就自由的供需市場而言,做為「供」的你,Mr. Hi-End,自然也是被選擇的。而我相信,你的焦慮正是來自被選擇的機率越來越小。假如這能安慰你的話,相信我,那些年輕人不會永遠只沉醉在聲霸卡、電子合成音、爆炸聲、重金屬、饒舌歌(─what歌?)的。他們會長大,其中有些人會,哦,像我一樣,認為音響(音樂)根本是生活必須品,而Hi-End音響是犒賞自己這一輩子最好的投資。而你,Dear Mr. Hi-End,你準備了什麼給他們呢?更大、更重、更貴、面板更厚、貴金屬更多的擴大機?更大、更重、更貴、更難使用的八音路喇叭?假如你跟現在一樣,講不出一點人類聽得懂的道理,只年年指著標價牌告訴我,這就是Hi-End(臉色還不太好看....),Sorry,Uncle Hi-End,我不能陪您多聊了。我會以十倍於上次的速度逃離你,順帶一提,您的葬禮請恕我缺席。

我常在想,工學(engineering)下的產物,它之所以大,是因為非這麼大無法成事;它之所以重,是因為沒那麼重無以竟功,以下類推。別誤會我在提倡日本式消費品輕薄短小的理念,只不過我不認為像是登陸月球、人造衛星、哈伯望眼鏡這種Hi-End的東西只是因為那些科學家、工程師們就是想把它做成這麼大。所有的工程設計不都應該有個道理可循嗎?你說,是的,但Hi-End音響除了是工程外,更有人類夢想的成份在。Ok,我同意,但我得每年一次掏腰包買你的「改良(?)夢」、「加大夢」、「Mark XX夢」、「CES應景夢」、「史上之最(通常後頭接貴字)的夢」、「因為沒人試過的夢」,以及,最讓人受不了的「Me too夢(─不管做晶體機還是管機的,現在大家都扛得出幾百瓦火力的烤箱了)」嗎?更何況,超越工程(beyond engineering)我可以瞭解,不顧工程方法(solution)而逕自去追夢則純然是愚蠢的。就Hi-End音響的領域而言,我並不認為我們還悲慘的處在「前萊特」的航空時代,我們至少知道了光在捷安特上綁片木板用力踩是很難飛得起來的。我的意思是,到底,我們為什麼需要幾百上千瓦的擴大機來重現「完美的動態」,而不是嘗試著別把揚聲器的效率做得那麼低?為什麼你們為了減少佔地面積而做出一堆貴得嚇人的小喇叭,然後又賣我們貴得嚇人的重量級腳架來佔地方?為什麼我們明知道較高的資訊密度會讓數位媒體聽起來好得多,你們卻把DVD充裕的資訊容量拿來灌進經過損失性壓縮的5+1聲道?天殺的。

相信我,有些事情不對頭了,Mr.Hi-End。你應該去看看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什麼的,通常焦慮失眠過久確實會比較多夢。不幸,噩夢居多。

你或許會抗議說,專家媒體都給我極高的評價呀!是啊!但他們掏腰包買了嗎?就算是,恐怕你沒辦法只靠便宜賣幾部給媒體寫手就過活吧!嘿,看著我,我才是那個看了媒體(評得還真棒,但棒的東西多了)之後掏腰包的人耶!別只記著討好他們或為了讓他們有材料可以寫而忘了我們啊!就這點,我給你兩個理由:

一、.消費者才是最後選不選擇你的人,你千萬、千萬別忘了!

二、評論員很能寫,也很能幫你做生意,但終歸,他可能下個月就換工作,而留下來的人也並不就代表了我們對音樂與音響的品味。假如您是為了他們而做,請參考第一點。

我絕不奢求您做出又好又便宜的東西(相信我,這種東西不會多到每本雜誌每期都會報導好幾個)事實上,我一點兒也不反對您做世上、史上最貴的東西,我只不過巴望您告訴我真正的理由─為什麼這樣做,又好在那裡,以及,我花的錢到底買到了什麼(─什麼樣的進步)。就算您真的只是想知道這樣做會怎樣,我都可能買一部。不蓋你,有一次一個喇叭製造商告訴我:「這次的新產品有一點改進,你可以任選四種珍稀的熱帶雨林木皮....」多好,我朋友還真買了一對。果然,看起來漂亮極了,聲音則維持一樣的水準,很爛。我很後悔,不是為了我的朋友多花了那麼多錢買到爛聲音,而是又一堆珍稀木種為了一對爛喇叭而犧牲。我發誓永不犯同樣的錯誤,阿門,所以也請你省省三吋厚的鍍金面板,我不窮,但並不表示我蠢。照您這種搞法,我那位朋友─世界上最後一個audio凱子─都學聰明了。至於在機器上刻我的名字那一套,告訴你實話,以我們花的錢,你應該把我們的名字刻在原廠的奠基石上!或者你想告訴我這樣的邏輯:在我自己花錢買的我自己的機器上刻上我自己的名字,而我應該覺得榮耀?這算哪門子邏輯,還是我們的莘莘學子們實在要求太多,他(她)們的制服、書本,甚至便當上不都有自己的名字嗎!

總歸,我眼前看到的Hi-End party是個到處充斥著中年危機型的製造廠、短視投機的代理商、皮條政客型的媒體共演著年復一年的老戲碼。而消費者,那些曾經樂在其中的尋夢者,在灌了太多杯不高明的雞尾酒之後正一個一個頭昏腦漲的從前門或後門溜走,說不說再見都無所謂了。

一如所有熱鬧的派對過去之後,總會有人宿醉頭痛。假如這種帶著後悔、空虛、疲勞的身心苦楚能讓我們稍去想一想,那麼,無論想的是什麼可能都會有價值吧!

2006年10月22日 星期日

[轉載] 提問的智慧

提問的智慧

Copyright (C) 2001 by Eric S. Raymond
中文版 Copyleft 2001 by D.H.Grand(nOBODY/Ginux)
英文版:
http://www.tuxedo.org/~esr/faqs/smart-questions.html
感謝
Eric 的耐心指點和同意,本文才得以完成並發佈,
本指南 英文版版權為 Eric Steven Raymond 所有,
中文版版權由 D.H.Grand[nOBODY/Ginux] 所有。

在黑客世界裏,當提出一個技術問題時,你能得到怎樣的回答?
這取決於挖出答案的難度,同樣取決於你提問的方法。
本指南旨在幫助你提高發問技巧,以獲取你最想要的答案。

首先你必須明白,黑客們只偏愛艱巨的任務,或者能激發他們思維的好問題。
如若不然,我們還來幹嗎?如果你有值得我們反復咀嚼玩味的好問題,
我們自會對你感激不盡。好問題是激勵,是厚禮,可以提高我們的理解力,
而且通常會暴露我們以前從沒意識到或者思考過的問題。
對黑客而言,問得好!是發自內心的大力稱讚。

儘管黑客們有蔑視簡單問題和不友善的壞名聲,有時看起來似乎我們對新手,
對知識貧乏者懷有敵意,但其實不是那樣的。

我們不想掩飾對這樣一些人的蔑視--他們不願思考,
或者在發問前不去完成他們應該做的事。
這種人只會謀殺時間--他們只願索取,從不付出,無端消耗我們的時間,
而我們本可以把時間用在更有趣的問題或者更值得回答的人身上。
我們稱這樣的人為失敗者(由於歷史原因,我們有時把它拼作“lusers”)。

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屬於志願者,從繁忙的生活中抽出時間來解惑答疑,
而且時常被提問淹沒。所以我們無情的濾掉一些話題,
特別是拋棄那些看起來象失敗者的傢伙,以便更高效的利用時間來回答勝利者的問題。

如果你覺得我們過於傲慢的態度讓你不爽,讓你委屈,不妨設身處地想想。
我們並沒有要求你向我們屈服--事實上,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最喜歡公平交易不過了,
只要你付出小小努力來滿足最起碼的要求,我們就會歡迎你加入到我們的文化中來?
但讓我們幫助那些不願意幫助自己的人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你不能接受這種歧視,我們建議你花點錢找家商業公司簽個術支援協議得了,
別向黑客乞求 如果你決定向我們求助,當然不希望被視為失敗者,
更不願成為失敗者中的一員。立刻得到有效答案的最好方法,就是象勝利者那樣提問
——
聰明、自信、有解決問題的思路,只是偶爾在特定的問題上需要獲得一點幫助。

(歡迎對本指南提出改進意見。任何建議請E-mailesr@thyrsus.com
然而 請注意,本文並非網路禮節的通用指南,我通常會拒絕無助於在技術論壇
得到有用答案的建議。) (當然,如果你寫中文,最好還是寄DHGrand@hotmail.com;-

=
提問之前 =

在通過電郵、新聞組或者聊天室提出技術問題前,檢查你有沒有做到:
1.
通讀手冊,試著自己找答案。
2.
FAQ裏找答案(一份維護得好的FAQ可以包羅萬象:)。
3.
在網上搜索(個人推薦google~~~)。
4.
向你身邊精於此道的朋友打聽。

當你提出問題的時候,首先要說明在此之前你幹了些什麼;
這將有助於樹立你的形象:你不是一個妄圖不勞而獲的乞討者,不願浪費別人的時間。
如果提問者能從答案中學到東西,我們更樂於回答他的問題。

周全的思考,準備好你的問題,草率的發問只能得到草率的回答,
或者根本得不到任何答案。越表現出在尋求幫助前為解決問題付出的努力,
你越能得到實質性的幫助。

小心別問錯了問題。如果你的問題基於錯誤的假設,普通黑客(J. Random Hacker
通常會用無意義的字面解釋來答復你,心裏想著蠢問題...”
希望著你會從問題的回答(而非你想得到的答案)中汲取教訓。

決不要自以為夠資格得到答案,你沒這種資格。畢竟你沒有為這種服務支付任何報酬。
你要自己去回一個答案,靠提出一個有內涵的,有趣的,
有思維激勵作用的問題--一個對社區的經驗有潛在貢獻的問題,
而不僅僅是被動的從他人處索要知識--去掙到這個答案。

另一方面,表明你願意在找答案的過程中做點什麼,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
誰能給點提示?我這個例子裏缺了什麼?以及我應該檢查什麼地方?
請把確切的過程貼出來更容易得到答復。因為你顯得只要有人指點正確的方向,
你就有完成它的能力和決心。

=
怎樣提問 =

-
謹慎選擇論壇
小心選擇提問的場合。如果象下面描述的那樣,你很可能被忽略掉或者被看作失敗者:
1.
在風馬牛不相及的論壇貼出你的問題
2.
在探討高級技巧的論壇張貼非常初級的問題;反之亦然
3.
在太多的不同新聞組交叉張貼

-
用辭貼切,語法正確,拼寫無誤
我們從經驗中發現,粗心的寫作者通常也是馬虎的思考者(我敢打包票)。
回答粗心大意者的問題很不值得,我們寧願把時間耗在別處。

正確的拼寫,標點符號和大小寫很重要。
更一般的說,p果你的提問寫得象個半文盲,你很有可能被忽視。

如果你在使用非母語的論壇提問,你可以犯點拼寫和語法上的小錯
--
但決不能在思考上馬虎(沒錯,我們能弄清兩者的分別)

-
使用含義豐富,描述準確的標題
在郵件列表或者新聞組中,大約50字以內的主題標題是抓住資深專家注意力的黃金時機。
別用喋喋不休的幫幫忙(更別說救命啊!!!!! 樣讓人反感的話)
來浪費這個機會。不要妄想用你的痛苦程度來打動我們, 別用空格代替問題的描述,
哪怕是極其簡短的描述。

蠢問題: 救命啊!我的膝上機不能正常顯示了!
聰明問題: XFree86 4.1下滑鼠游標變形,Fooware MV1005的顯示晶片。

如果你在回復中提出問題,記得要修改內容標題,表明裏面有一個問題。
一個看起來象“Re:測試或者“Re:新bug”的問題很難引起足夠重視。
另外,引用並刪減前文的內容,給新來的讀者留下線索。

-
精確描述,信息量大
1.
謹慎明確的描述症狀。
2.
提供問題發生的環境(機器配置、作業系統、應用程式以及別的什麼)。
3.
說明你在提問前是怎樣去研究和理解這個問題的。
4.
說明你在提問前採取了什麼步驟去解決它。
5.
羅列最近做過什麼可能有影響的硬體、軟體變更。

儘量想像一個黑客會怎樣反問你,在提問的時候預先給他答案。

Simon Tatham
寫過一篇名為《如何有效的報告Bug》的出色短文。強力推薦你也讀一讀。

-
話不在多
你需要提供精確有效的資訊。這並不是要求你簡單的把成噸的出錯代碼或者資料
完全轉儲摘錄到你的提問中。如果你有龐大而複雜的測試條件,
儘量把它剪裁得越小越好。 這樣做的用處至少有三點。
第一,表現出你為簡化問題付出了努力,這可以使你得到回答的機會增加;
第二,簡化問題使你得到有用答案的機會增加;
第三,在提煉 你的bug報告的過


-
只說症狀,不說猜想
告訴黑客們你認為問題是怎樣引起的沒什麼幫助。
(如果你的推斷如此有效,還用向別人求助嗎?),
因此要確信你原原本本告訴了他們問題的症狀,不要加進你自己的理解和推論。
讓黑客們來診斷吧。

蠢問題: 我在內核編譯中一次又一次遇到SIG11錯誤,
我懷疑某條飛線搭在主板的走線上了,這種情況應該怎樣檢查最好?
聰明問題: 我自製的一套K6/233系統,主板是FIC-PA2007 VIA Apollo VP2晶片組),
256MB Corsair PC133 SDRAM
,在內核編譯中頻頻產生SIG11錯誤,
從開機20分鐘以後就有這種情況,開機 20分鐘內從沒發生過。
重啟也沒有用,但是關機一晚上就又能工作20分鐘。所有記憶體都換過了,沒有效果。
相關部分的典型編譯記錄如下...

-
按時間順序列出症狀
對找出問題最有幫助的線索,往往就是問題發生前的一系列操作,
因此,你的說明 應該包含操作步驟,以及電腦的反應,直到問題產生。

如果你的說明很長(超過四個段落),在開頭簡述問題會有所幫助,
接下來按時間順序詳述。這樣黑客們就知道該在你的說明中找什麼。

-
明白你想問什麼
漫無邊際的提問近乎無休無止的時間黑洞。最能給你有用答案的人也正是最忙的人
(他們忙是因為要親自完成大部分工作)。這樣的人對無節制的時間黑洞不太感冒,
因此也可以說他們對漫無邊際的提問不大感冒。

如果你明確表述需要回答者做什麼(提供建議,發送一段代碼,檢查你的補丁 或是別的)
,就最有可能得到有用的答案。
這會定出一個時間和精力的上限,便於回答者集中精力來幫你
A
這很湊效。要理解專家們生活的世界,要把專業技能想像為充裕的資源,
而回復的時間則是貧乏的資源。解決你的問題需要的時間越少,
越能從忙碌的專家口中掏出答案。

因此,優化問題的結構,儘量減少專家們解決它所需要的時間,
會有很大的幫助--這通常和簡化問題有所區別。
因此,問我想更好的理解X,能給點提示嗎?通常比問你能解釋一下X嗎?更好。
如果你的代碼不能工作,問問它有什麼地方不對,比要求別人替你修改要明智得多。

-
別問應該自己解決的問題
黑客們總是善於分辨哪些問題應該由你自己解決;因為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曾自己解決
這類問題。同樣,這些問題得由你來搞定,你會從中學到東西。
你可以要求給點提示,但別要求得到完整的解決方案。

-
去除無意義的疑問
別用無意義的話結束提問,例如有人能幫我嗎?或者有答案嗎?
首先:如果你對問題的描述不很合適,這樣問更是畫蛇添足。
其次:由於這 樣問是畫蛇添足,黑客們會很厭煩你--而且通常會用邏輯上正確的回答
來表 示他們的蔑視,例如:沒錯,有人能幫你或者不,沒答案

-
謙遜絕沒有害處,而且常幫大忙
彬彬有禮,多用先道個謝了
讓大家都知道你對他們花費時間義務提供幫助心存感激。
然而,如果你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禮貌將會增加你得到有用答案的機會。

(我們注意到,自從本指南發佈後,從資深黑客處得到的唯一嚴重缺陷反饋,
就是對預先道謝這一條。一些黑客覺得先謝了的言外之意是過後就不會再感謝
任何人了。我們的建議是:都道謝。)

-
問題解決後,加個簡短說明
問題解決後,向所有幫助過你的人發個說明,讓他們知道問題是怎樣解決的,
並再一次向他們表示感謝。如果問題在新聞組或者郵件列表中引起了廣泛關注,
應該在那裏貼一個補充說明
。補充說明不必很長或是很深入;簡單的一句你好,原來是網線出了問題!
謝謝大家--Bill”比什麼也不說要強。事實上,除非結論真的很有技術含量,
否則簡短可愛的小結比長篇學
術論文更好。說明問題是怎樣解決的,但大可不必將解決問題的過程復述一遍。
除了表示禮貌和反饋資訊以外,這種補充有助於他人在郵件列表/新聞組/論壇中搜索
對你有過幫助的完整
解決方案,這可能對他們也很有用。最後(至少?),
這種補充有助於所有提供過幫助的人從中得到滿足感。
如果你自己不是老手或者黑客,那就相信我們,這種感覺對於那些你向他們
求助的導師或者專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久拖未決會讓人灰心;
黑客們渴望看到問題被解決。好人有好報,滿足他們的渴望,
你會在下次貼出新問題時嘗到甜頭。

-
還是不懂
如果你不是很理解答案,別立刻要求對方解釋。
象你以前試著自己解決問題時那樣(利用手冊,FAQ,網路,身邊的高手),
去理解它。如果你真的需要對方解釋,記得表現出你已經學
F點什麼。比方說,如果我回答你:看來似乎是zEntry被阻塞了;
你應該先清除它。,然後:一個很糟的後續問題:“zEntry是什麼?
聰明的問法應該是這樣:~~~我看過幫助了但是只有-z-p兩個參數中
提到了zEntry而且還都沒有清楚的解釋:<你是指這兩個中的哪一個嗎?
還是我看漏了什麼?

=
三思而後問 =

以下是幾個經典蠢問題,以及黑客在拒絕回答時的心中所想:

問題:我能在哪找到X程式?
問題:我的程式/配置/SQL申明沒有用
問題:我的Windows有問題,你能幫我嗎?
問題:我在安裝Linux(或者X)時有問題,你能幫我嗎?
問題:我怎麼才能破解root帳號/竊取OP特權/讀別人的郵件呢?

提問:我能在哪找到X程式?
回答:就在我找到它的地方啊蠢貨--搜索引擎的那一頭。天?!還有人不會用Google嗎?

提問:我的程式(配置、SQL申明)沒有用
回答:這不算是問題吧,我對找出你的真正問題沒興趣--如果要我問你二十個問題
才找得出來的話--我有更有意思的事要做呢。

在看到這類問題的時候,我的反應通常不外如下三種

1.
你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2.
真糟糕,希望你能搞定。
3.
這跟我有什麼鳥相關?

提問:我的Windows有問題,你能幫我嗎?
回答:能啊,扔掉萎軟的垃圾,換Linux吧。

提問:我在安裝Linux(或者X)時有問題,你能幫我嗎?
回答:不能,我只有親自在你的電腦上動手才能找到毛病。
還是去找你當地的Linux用戶組尋求手把手的指導吧(你能在這兒找到用戶組的清單)。

提問:我怎麼才能破解root帳號/竊取OP特權/讀別人的郵件呢?
回答:想要這樣做,說明你是個卑鄙小人;想找個黑客幫你,說明你是個白癡!

=
好問題,壞問題 =

最後,我舉一些例子來說明,怎樣聰明的提問;
同一個問題的兩種問法被放在一起,一種是愚蠢的,另一種才是明智的。

蠢問題:我可以在哪兒找到關於Foonly Flurbamatic的資料?
//
這種問法無非想得到“STFW”這樣的回答。

聰明問題:我用Google搜索過“Foonly Flurbamatic 2600”
但是沒找到有用的結果。誰知道上哪兒去找對這種設備編程的資料?
//
這個問題已經STFW過了,看起來他真的遇到了麻煩。

蠢問題:我從FOO項目找來的源碼沒法編譯。它怎麼這麼爛?
//
他覺得都是別人的錯,這個傲慢自大的傢伙

聰明問題:FOO專案代碼在Nulix 6.2版下無法編譯通過。
我讀過了FAQ,但裏面沒有提到跟Nulix有關的問題。
這是我編譯過程的記錄,我有什麼做得不對的地方嗎?
//
他講明瞭環境,也讀過了FAQ,還指明了錯誤,
並且他沒有把問題的責任推到別人頭上,這個傢伙值得留意。

蠢問題:我的主板有問題了,誰來幫我?
//
普通黑客對這類問題的回答通常是:好的,還要幫你拍拍背和換尿布嗎?
,然後按下刪除鍵。

聰明問題:我在S2464主板上試過了XYZ,但沒什麼作用,
我又試了ABC。請注意當我嘗試C時的奇怪現象。顯然邊帶傳輸中出現了收縮,
但結果出人意料。在多處理器主板上引起邊帶洩漏的通常原因是什麼?
誰有好主意接下來我該做些什麼測試才能找出問題?
//
這個傢伙,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值得去回答他。他表現出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不是坐等天上掉答案。

在最後一個問題中,注意告訴我答案給我啟示,指出我還應該做什麼診斷工作
之間微妙而又重要的區別。
事實上,後一個問題源自於20018月在Linux內核郵件列表上的一個真實的提問。
我(Eric)就是那個提出問題的人。我在Tyan S2464主板上觀察到了這種無法解釋的
鎖定現象,列表成員們提供了解決那一問題的重要資訊。

通過我的提問方法,我給了大家值得玩味的東西;我讓人們很容易參與並且被吸引進來。
我顯示了自己具備和他們同等的能力,邀請他們與我共同探討。
我告訴他們我所走過的彎路,以避免他們再浪費時間,這是一種對他人時間價值的尊重。
後來,當我向每個人表示感謝,並且讚賞這套程式(指郵件列表中的討論
--
譯者注)運作得非常出色的時候,一個Linux內核?
件列(lkml)成員表示,問題得到解決並非由於我是這個列表中的名人
而是因為我用了正確的方式來提問。
我們黑客從某種角度來說是擁有豐富知識但缺乏人情味的傢伙;我相信
他是對的,如果我象個乞討者那樣提問,不論我是誰,一定會惹惱某些人
或者被他們忽視。他建議我記下這件事,給編寫這個指南的人一些指導。

=
找不到答案怎麼辦 =

如果仍得不到答案,請不要以為我們覺得無法幫助你。
有時只是看到你問題的人不知道答案罷了。沒有回應不代表你被忽視,
雖然不可否認這種差別很難區分。

總的說來,簡單的重複張貼問題是個很糟的想法。這將被視為無意義的喧鬧。

你可以通過其他渠道獲得幫助,這些渠道通常更適合初學者的需要。
有許多網上的以及本地的用戶組,由狂熱的軟體愛好者
(即使他們可能從沒親自寫過任何軟體)組成。通常人們組建
這樣的團體來互相幫助並幫助新手。

另外,你可以向很多商業公司尋求幫助,不論公司大還是小
Red Hat LinuxCare 就是兩個最常見的例子)。
別為要付費才能獲得幫助而感到沮喪!畢竟,假使你的汽車發動機汽缸密
封圈爆掉了--完全可能如此--你還得把它送到修車鋪,並且為維修付費。
就算軟體沒花費你一分錢,你也不能強求技術支援總是免費的。

對大眾化的軟體,就象Linux之類而言,每個開發者至少會有上萬名用戶。
根本不可能由一個人來處理來自上萬名用戶的求助電話。
要知道,即使你要為幫助付費,同你必須購買同類軟體相比,
你所付出的也是微不足道的(通常封閉源代碼軟體的技術支援費用比開放源代碼軟體
要高得多,且內容也不那麼豐富)。



RTFM
STFW:別煩我啦

有一個古老而神聖的傳統:如果你收到“RTFM Read The Fucking Manual
回復,回答者認為你應該去讀TMD手冊。當然,基本上他是對的,你應該讀一讀。

RTFM
有一個年輕的親戚。如果答案是“STFW Search The Fucking Web,回
答者認為你應該到TMD的網上去搜索。基本上,他也是對的,你就去找吧。

通常,用這兩句之一回答你的人會給你一份包含你需要內容的手冊或者一個網址,
而且他們打這些字的時候正在閱讀著。
這些答復意味著回答者認為(1). 你需要的 資訊非常容易獲得;
(2).
你自己去搜索這些資訊比灌給你能讓你學到更多。

別為這個而不爽;依照黑客的標準,他沒有對你的要求視而不見,已經能大致能表
示對你的關注。你應該對他祖母般的慈祥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