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後的通貨膨脹造成的不良影響,舊觀念和思想的挫敗,在通貨膨脹影響下,人們紛紛改換成股票,傳統靠規律儲蓄和循規蹈矩的成年人反而難以生活,年輕人在股市中起伏,還有價值快速的變動的影響下(今天手上的錢明天可能一文不值),造成很多新的暴發戶和新領導階級的年輕人,並紛紛追求紙醉金迷、盡情揮霍和冒險的性情,並讓成年人和傳統的支柱退縮和不相信自己的經驗了。甚至出現了必須要捍衛自己原本沒有的信仰的情形。
德國人本來就比較缺乏個人的生活,在一次大戰和之後的通膨,導致德國人在公眾中尋找生活和生命一次的後果,德國人的本質為無私、開放和多元的被從俾斯麥開始的民族主義慢慢地給腐壞了,在民族主義的自我吹噓和自我崇拜在自尊和虛榮上的扭曲下,德國人不再是德國人了,另一方面德國軍隊的服從,在公私兩面過著不同的生活,對做事情,堅持一流的特性,缺乏道德勇氣,都讓納粹有機可稱。最後是「同志般團體生活」的惡果,造成沉浸在那幸福中,失去了自我。納粹的興起不是特殊和無法理解的人性造成,而是一些人性互相強化回饋導致偏向極端的現象,人很容易受到儀式因起共鳴而沈醉其中,古老宗教儀式,或是未開化圍者篝火的舞蹈都是類似的情形,藉由儀式、舞蹈和音樂,讓自己融化和沉醉在群體或是世界之中,忘卻自我同化在眾人意識之中。
另一方面藉由描寫作者生活的破壞,和發生在作者身邊人的一些苦難,也是這本書中令人心有所感的部份,像是他父親為國服務長達四十五年以後,還要卑躬屈膝才能保住自己的退休金。哈夫納問他父親:「你打算填寫那份問卷嗎?」父親瞧了一眼,臉上露出痛苦的神情。他沉默了很久以後,才反問道:「難道你認為我不該填寫嗎?」父親接著說:「如果不填的話,我不曉得你和你的母親又該如何活下去。」表現出父親尊嚴、道德和家人的愛跟生存的掙扎。最高法院的墮落,言論、思想文化的箝制,知識份子的自我流放,清醒的人不是流亡國外就是在國內流亡。舊事物失去他的價值,人生的經驗變得沒有意義。
筆記:
- 事實上,當時我這個小孩子是個戰爭迷,著迷的程度就跟足球迷差不多。但假如我把自己說成是仇恨宣傳下的犧牲品,那就未免將當時的我講得太差勁了。
- 我個人對法國人、英國人和俄國人的恨意,正如同「墣茨矛斯」的球迷『仇視』「伍弗漢普頓」的程度一樣糟糕。我當然希望它們打敗仗和受到屈辱,但這只不過是他們是我方勝利時不可或缺的對手而已。
- 若想讓一個理念對群眾產生具有歷史意義的推動力,通常必須先將層次降低到連小孩子都能理解的地步。兒童在腦海形成既幼稚又瘋狂的想法,這麼四年下來以後早已根深蒂固。
- 戰爭是一場刺激萬分,振奮人心的國家大戲。其所帶來的消遣娛樂及情緒反應,無論就深度或趣味性而言,都要比和平時期的任何遊戲更加引人入勝。
- 德國人早以習慣用最少量的飲食過日子,在他們的眼中,挨餓簡直就是道德上的義務,最起碼也並非什麼特別糟糕的事情。他們儼然成為一個以自己天生得飲食欲為羞恥的民族,看起來非常矛盾的是,納粹不給百姓東西吃的事實,甚至
- 還間接成為有力的宣傳工具。只要德國人不想被說成因為背下的進食慾而心生不滿,那麼他們就完全不敢再開口了。
- 一個非理性因素。他們曾誤以為「國防軍」有朝一日會挺身而出,終結希特勒對其理想及目標所帶來的可怕恥辱——其中的原因就在於德國軍人缺乏堅持自己信念的勇氣。
- 那些繼續搞政治的人多半是一些愚蠢、粗暴和惹人討厭的傢伙。他們開始使用特別的行話,藉以表明自己的不同身份,並開始對我們當中的猶太人展現不友善的態度。
- 群眾只會對跟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物產生特別強烈的反應。合乎常軌的人如果夠能幹的話,或許可以廣得民心。但唯有異乎尋常的人物才可能被絕對的愛慕或絕對的仇恨、被奉為神明或斥為惡魔。這樣的人物遠非群眾所能企及,他只會比群眾高尚許多或卑劣許多。
- 拉特瑙來自於深邃的精神領域,集三千年及歐亞兩大洲的文化於一身。希特勒則來自一個連最低級的廉價小說也描繪不出來的淵藪,那是一個由小市民的暗室所屯聚的霉味、流浪漢收容所、軍營的糞坑和行刑室所組合而盛得地獄。
- 二十歲左右的德國青少年早已養成習慣,要從公共領域來獲得自己生命的全部內涵,並從中汲取免費材料來激發內心深處的感情、愛意和仇恨、歡欣與憂傷。其中當然也少不了各式各樣令人聳動和緊張的新鮮事,縱使這同時意味著貧困、飢餓、死亡、混亂與危難也無所謂。
- 在人生特定的階段,以就是大約在二十歲的時候,愛情的經驗和所選擇的戀愛對象以其他任何時期更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和性格。人們在個階段所愛得其實並非某位特定的女性,而是對世界的整體觀點,也就是自己對生命的構想。
- 我們心中都默默浮現出信賴感,並在尊敬之餘對這位毫不起眼的先生(史特雷斯曼)心存感激。不過這差不多也就是全部的感覺,因為他不是那種能夠燃起別人激情的政治人物。
- 普魯士清教主義發明了那種奇特的德國式表達方法:「就個人立場而言,我的意思是…,不過身為公務員,我的說法則為…。」德國這個國家具有雙重性格,正是因為幾乎每個單獨的德國人都過著雙重生活的緣故。
- 一九三三年三月總共帶來四樣東西,最後製造出堅不可摧的納粹政權。它們分別是:恐怖措施、慶典和慷慨激揚的宣言、變節行為、集體崩潰(也就是千百萬人同時發生了精神錯亂的現象)。
- 殘酷的行為有時也可以具有偉大的氣息——如果人們在激情下公開展現堅忍不拔的精神,而且當事了不採取偷天換日的手段的話。納粹黨徒則不然,他們從頭到尾所表現出來的,的不外乎一派謀殺者躲躲藏藏、慘白醜惡和欲蓋彌彰的嘴臉。
- 具有決定意義的事實,就是人們對己方領導人怯懦的背叛行為感到憤愾及鄙視,一時之間以超越了對真正敵人的忿意及仇恨。幾十萬原本反對納粹的人,便突然在一九三三年三月紛紛加入納粹黨。
- 德國現代史上最可怖的現象之一就是:施暴的一方沒有兇手,受難的一方則無烈士。一切都發生於半麻醉的狀態下,將謀殺的行為比擬為不良少年滋事,將自己所受的屈辱及道德的淪喪視為不痛不養的小插曲。
- 某些時候,那位新手不但死不認錯,反而放大音量、滔滔不絕表示舊法理應退居二線。他甚至開導那些年邁的法官同僚:大家應當讀出字裡行間的真正含義,而非光是拘泥於表面上的意義。
- 較年長得人比較容易落入第一種圈套,那就是逃避到幻想世界。他們喜歡自命不凡,把自己幻想成高人一等。他們自我欺騙,刻意表現得趾高氣昂、袖手旁觀,藉此來掩飾自己的全然束手無策。
- 第二個危險是變得憤世嫉俗,以一種意氣消沉的無所謂態度,把自己和世界拱手交予惡魔。同時他們更以執迷不悟的乖戾態度進行道德上的自殺。人們對自暴自棄產生了莫名其妙的快感,演變成華格納式對死亡和毀滅的熱愛。這正式那些缺乏勇氣面對自己失敗的人,廣泛出現的最令人匪夷所思的自我安慰形式。
- 第三個誘惑:就是淡然處之、把目光移開、把耳朵摀住,並設法避世絕俗。但這只會使人柔弱到麻木不仁的地步,並與現實脫節。
- 民族主義:民族的自我吹噓和自我崇拜。
- 如今他所珍視及為之而活的一切事物均已淪喪殆盡。他沒有辦法像年輕人那樣,輕而易舉就可以接受這個事實。對我來講,即使最驚心動魄的告別也無異於新生活的開端。對他而言,告別形同永別。他一心一意只有想著:「我這一輩子都白活了。」
- 「德國的」內在本質就是包容、開放和多元,並且就某種程度而言,還醞釀了無私忘我的特性。
- 德國人的特性:我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做出第一流的結果,就連良知良能和自尊心的呼喚也無法將我們攔阻下來。
- 「同志般的團體生活」正意味著:集體的智力水平被鎖定在最低階的程度,而且無法接受任何形式的討論。一浸泡在「同志般的團體生活」這個「化學溶劑」以後,「討論」立刻就染上「唱衰」和「找麻煩」的色彩——這可是滔天大罪。
- 人們在裡面覺得幸福至極,同時卻以駭人的方式喪失了自我價值。他們洋洋自得,卻同時醜陋得無以復加;他們趾高氣昂,卻同時變成極端卑賤的下等人。人們自以為在山巔漫遊,事實上卻爬行於泥沼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