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6日 星期四

[轉載] 音響的莫非定律與其它真理〈之三〉

Copyright (C) 1999-07 by 黃智鈺
原文出處:拓樸音響工作室 發表於《音樂月刊》202期


藉著喬志高先生一篇《莫非先生的美語哲學》閒扯了許久,差不多該收尾了。

論真格的,「莫非定律」除了提供某種提醒甚至警世的功能外,對我們這些經常遭遇「不如意事」的升斗小民來說,無寧更像一種解嘲。一種以苦笑、幽默與自嘲來解脫困頓處境的生活態度。

然而,在喬志高先生的短文中,最吸引我注意的,卻是一條不很解嘲的『定律』:To know yourself is the ultimate aggression.

以筆者這等三腳貓的英文功力,佐合一點自己的人生體驗,我心目中的翻譯有點兒像是:認識自己是永遠的硬仗。〈喬文譯為:知道自己是好勇鬥狠的最終方式。乍看難以明白,但仔細咀之嚼之,有更深的況味在。〉

無論如何,我確實覺得『認識自己』是天下古今既是最難,卻又是最容易的事了。

先說容易的一面好了。想想,我們要認識外在的世界有多難啊!至少,充份而正確的資訊是不能或缺的吧!可認識自己,自己一直都在啊,就「充份與正確的資訊」來說,認識自己沒道理變得困難的,不是嗎?

經過幾年認真的觀察,我的感想是,因為認識複雜多變的外在環境令人非常困頓迷惑而耗時費力〈知識爆炸、資訊泛濫〉,因此也就無暇顧及認識自己了。從而,使得原本相對簡單的「認識自己」變成陌生而疏離的功課。

這當然是一種極度簡化的便宜說法。事實上,人很難把自我與外在的關係界定清楚,更遑論把其間的複雜互動分隔明白。

在話題扯得太遠之前,趕忙拉回來談談音響吧!

感覺上,似乎不少人的音響生涯走得並不順遂〈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觀點看,這其實是常態〉,這中間固然有許多外在的因素,但對自己的認識不夠〈所謂反求諸己〉恐怕才是主要的原因。

隨便舉例來說,並不是每個買音響的人都有著相同的動機。某人買對喇叭給她媽媽唱卡拉OK,一用經年,遍歷無數次的回授嘯叫與麥克風摔落時的強烈脈衝竟然沒壞,他自然會認為這是對好喇叭,只要有機會,他會毫無保留的推薦給你。

某人對他的歐洲名牌設計沾沾自喜,推崇備至。你可能不知道他每晚啜著紅酒,「看」著那對漂亮至極的喇叭,享受寧靜,而心滿意足。

某人進音響店挑喇叭時帶著捲尺殷殷丈量,因為,照他說的,喇叭這種東西應該「完美的嵌進他新裝璜的櫥櫃中」。

某人一進門就先說明他要一對最低效率的喇叭,因為,他就喜歡看功率擴大機被操得氣喘噓噓、汗流浹背的樣子。

某人在AB比試聽了半餉後決定要比較重的那一部,因為行家們說過,重的表示夠工足料。

他們都很快樂,因為他們都很清楚自己的要求,並且依此做了正確的決定。

你呢?你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嗎?

幫幫忙,在你翻起兩顆黑眼珠開始想像一堆「必要條件」時〈對,就像相親一樣〉,請先記起一個老掉牙的麵攤笑話:

「多點湯、多點蔥」顧客說。

「好咧─」麵攤老闆。

「多下半團麵吧!!」

「好咧─」

「多加幾葉青菜吧!!」

「喔,好咧─」

「多加幾片肉行不行?」

「行,行,一共二百五。謝謝!」老闆一臉笑容的說。

其實這個故事有個24K金的豪華版,頗讓人有「大丈夫亦若是」的豪情。

幾年前Hi-End音響界頗流行一句俏皮的豪語:「我的品味再簡單不過了,我只要最好的」。〈印象中,此典或出自邱吉爾?〉

各行各業的商家對這類豪客自然非常歡迎,但假如你在說完這句話之後竟然還問價錢的話,老練的商家會堆滿一臉體諒的微笑說:「您不會真想知道的─」一邊已把右手微微抬起準備捧接您的金卡。這時候假如你還不識相點立刻把你的金卡亮出來,甚至還追問價格、折扣和送貨事宜,商家會更努力的微笑〈可能還對你微微擠了一下右眼〉:「假如您真得問,那麼它可能不適合您〈您一定買不起〉」。多窩心啊!

多豪華、多痛快啊!

看過《麻雀變鳳凰》裡的理察基爾是怎麼花錢的嗎?或者,更早一點,湯姆漢克思在《跳火山的人》裡是怎麼打點行李的?帥呆了!

多年來我一直沒打定主意想做那個二話不說就亮出金卡的客人,還是那個天賦異稟應對一流超級勢利的門市商紳。

但我得到兩個結論。一是「莫非定律」真的有益身心。二是,我從來就沒騙過你,認識自己,無論怎麼翻譯,真的不太容易,即使「自己」始終如影隨形。